第17部分(第2/4 頁)
國內資本投資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熱潮,僅僅維持了兩年多時間,就急速地跌入了低谷。
“在2000年寒冷冬天的時候,他就說,‘我們即使跪著活,只要活著一天,我們就贏了。’”阿里巴巴副總裁戴珊至今還對馬雲當時的這句話記憶猶新。隨後的阿里巴巴“重新迴歸B2B的主業,回到根本,回到中國。所以,用馬總的話說就是,在別人最冷的時候我們把門關起來,去把我們的產品做好,等春天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有收穫。”
這兩三年內誰能養一支軍隊就很重要了。美國要養300個人非常難,沒什麼錢賺,公司很快就死了。燒錢太厲害,不說廣告費,光每個月的開銷就夠你死。歐洲、香港都很難,只有中國內地,只有在杭州才能屯兵300。
三年以後,馬雲擁有300名平均年齡在30歲、每個人在網際網路有5年工作經驗的“戰士”,這支軍隊在全世界都很難找到。
可以看出,馬雲一直是比較清醒的。幸好馬雲的理想主義色彩還不至於把他拖離地面,在最關鍵的時候他還是回到地面上,因此也就有了阿里巴巴今天的發展。
由於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從2001年開始,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成為最被國際資本排斥的一個群體,這是因為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在運作中存在著種種不規範的行為。
2002年網際網路經濟處於最低潮時,《IT時代週刊》這樣描述了阿里巴巴的脫穎而出:過去兩年,北京的網際網路企業就像電梯從天堂一層層地下落到地獄,幾乎沒有一個網際網路英雄能夠脫離集體瘋狂,也沒有一個能夠逃離瘋狂後的災難。而依託杭州的阿里巴巴如今已無可爭議地成為中國最好的B2B電子商務企業。
當別的網路公司在風光時期風馳電掣時,阿里巴巴被嘲笑慢似蝸牛,可一旦它們都停滯不前,卻驚見阿里巴巴的快速,“其實我從來都是這種速度。”馬雲笑稱自己是一個精於“控制哲學”的人。
投資者對中國網際網路經濟的信心到2003年年底才逐步恢復。“2001年到2003年這3年是阿里巴巴成長的3年。”蔡崇信(曾任阿里巴巴財務營運官)回憶說。在這3年裡,由於公司的發展比較健康,因此雖然處於網際網路的寒冬中,阿里巴巴卻沒有感到來自投資者的多少壓力。“在這期間他們對公司的發展基本是感到滿意的,除了讓我們對費用進行控制之外,沒有提任何要求。而我們對這個要求也是十分重視的。阿里巴巴的整個薪酬結構都控制得很好,同時人員還有大幅度地上升。發展的錢我們一點兒也沒少花。投資者、公司股份結構在這3年裡都沒有發生變化。”
2003年7月3日,馬雲在北京參加中國資訊化論壇時表示,中國電子商務格局在一兩個月內就會有很大的變化。2003年,中國網際網路將從廣告市場的爭奪,到簡訊息市場的爭奪,到遊戲市場的爭奪,全面進入對電子商務市場的爭奪。隨後阿里巴巴成立淘寶網進軍C2C市場,並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徹底改變了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原有的市場格局,成為C2C市場的領軍者。
由於淘寶網的加入,200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不論在資本還是發展速度層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電子商務市場的新格局已經形成。2004年7月7日,淘寶網宣稱它已成為國內C2C市場的領軍企業,有效線上商品數量達到近200萬件,交易成功率的增長速度是年初的3?57倍。與此同時,淘寶網宣佈將免費繼續進行下去,並呼籲同行在中國實行全面免費的措施。調查顯示,淘寶網每天的使用者增長數為19025名,超過了其在中國的其他競爭對手。
不過,面對這些成績,馬雲顯然還不夠滿意,他認為現在的阿里巴巴還遠不是他心目中的阿里巴巴:
一切要到2009年時才能下結論,今天阿里巴巴賺的錢都只是零花錢。老實說,我現在也不知道那一天阿里巴巴會是什麼樣子。但有一點很明確,誰能在這個世界中形成一個遊戲規則,那就會很可怕。我正在往那個方向努力,因為阿里巴巴不做,別人肯定會做。
BOOK。▲紅橋▲書吧▲
第57節:附錄
馬雲個人檔案
附錄
fu lu
附錄:馬雲個人檔案
1964年10月出生於杭州。
1988年6月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
1988~1995年擔任杭州電子工學院英文及國際貿易講師。
1995年4月創辦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