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過電腦網路和香港一家銀行的保險箱進行的。金炯翌甚至無法拿出能夠證明“高山機構”確實存在的有力證據。
就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為尋找“高山機構”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美國國內又爆發出一起令人撲朔迷離的所謂“中國核間諜案”。他們推測,中國的國家安全機關可能與“高山機構”有聯絡。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由於中國研製出了新一代的遠端彈道導彈,中國的核武器已經可以從中國打到美國本土,因此中國核武器的發展程序一直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情報蒐集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中央情報局獲得的情報,中國共部署了五至七枚“DF-5”型導彈,這種導彈差不多可以打到美國的任何地方。另外中國還有十幾枚可以打到美國西海岸的“DF-4”型導彈。
與蘇聯和美國的核戰略不同,中國人認為蘇聯和美國採取的做法是對金錢的極大浪費,中國核理論的關鍵內容是西方專家所說的最低限度的威懾,即在受到核對手的大規模襲擊後仍有能力發射幾枚可以摧毀對方一兩個大城市的導彈。中國人認為只要他們能擁有這幾件能夠經受住襲擊的核武器,就足夠了,中國的核武器足以使過去的蘇聯或者美國在同它對抗時不敢動用核武器。
中國基本上屬於防禦性的核戰略,其核武器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與美國相差甚遠,美國擁有大約七千個戰略核彈頭,而中國只有約二十枚可以打到美國本土的導彈和大約三百件可以打到日本、印度或者俄羅斯的核武器。
但從美國中央情報局獲得的情報可以看出,中國顯然正在力求使其核力量現代化。中國的遠端導彈目前使用的是必須儲藏在導彈外的液體燃料,發射需要一個多小時,另外他們的大部分導彈仍然使用固定發射場,這使他們的戰略核力量在高技術條件下越來越容易受到襲擊。中國從九十年代初開始研製和試驗小型核彈頭,並一直在研製新一代“DF-41”型遠端導彈,這是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機動導彈,它能夠消除較老型號的兩個主要弱點。中國人計劃在十年內使其戰略導彈更加精確,更加便於發射,更能經受打擊。
美國透過一個在中國隱藏很深的,代號為“風暴”的間諜組織獲得了中國官方一份具體提到美國小型核彈頭設計的檔案,美國情報官員透過這份被收買的中國核專家提供的檔案懊惱地發現:中國人在進行的核爆炸中使用的小型彈頭和美國海軍最先進的W-88核彈頭非常相似。因此美國情報官員指責北京對美國搞間諜活動,竊取了美國的核機密,儘管他們也是透過間諜活動才獲得這一情況的。
美國能源部、聯邦調查局立即就這一情況著手調查。經過兩年的秘密調查,在臺灣出生,現工作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所的美籍華人科學家李文和被聯邦調查局確定為主要嫌疑物件,因為他曾到過香港和北京,美國聯邦調查局懷疑李文和在香港參加一個研究會的時候,向中國武器專家洩漏了美國最新式W-88核彈頭的資料,W-88的小型化設計使中國人在獲得最先進技術方面走了捷徑,從而使中國的導彈更輕、機動性更強、更容易隱藏,而且能夠打擊叢集遠端目標。但聯邦調查局在對李文和進行四年的監視和調查之後,仍然無法證實李文和是在為中國刺探美國的核秘密,只得承認沒有證據起訴李文和。同時調查人員也證實美國核武器實驗室的安全問題可能要比原來估計的更為嚴重。
兩年後,美國國會再次對核武器機密保密措施不力進行調查。調查人員認定,能源部和核武器實驗室保安措施不得力,導致收錄了美國五十年來的核技術的計算機資料和編碼,也就是所謂的“遺產編碼”,被轉錄到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一臺未加密的計算機上,並且有人獲取了這些檔案。這臺未加密的計算機屬於該實驗室的華裔科學家李文和,而李文和在該實驗室的工作就是在超級計算機上模擬核武器的爆炸模式,因此聯邦調查局認為幾乎沒有起訴這位核武器專家的可能性。雖然李文和在1988年兩次與中國武器專家會面,而且中國科學家是參觀該實驗室最頻繁的訪問者,但沒有證據表明中國獲得了任何密碼,尚不能肯定中國或者其他國家是否真的獲得了收錄美國五十年來的核技術的計算機資料和編碼。
但專家們指出,如果中國的確獲得了美國的核遺產編碼,這種事對美國安全造成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美國的安全不僅可能受到中國的威脅,而且可能受到中國正在幫助的國家的威脅,東亞、南亞和中東地區的力量對比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這些編碼收錄了透過試驗獲取的大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