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奎一聽,覺得有道理。他原來奉命“求征討蔣”也不是出於本心,實則是想南下重返廣東,擴充實力,以圖大事。於是放棄了尾追賀葉的企圖,但怕人誤解有通共之嫌,仍虛張聲勢派小股兵力搖旗吶喊,追了上去。後來,張發奎看到二方面軍基本瓦解,大勢已去,就讓黃琪翔代理總指揮,率領剩下的部隊朝著廣東南雄前進,而自己則意態索然地乘船去了香港。
正是葉劍英的機智,方使賀龍、葉挺免遭暗害,從而保障了震驚中外的南昌起義得以順利實現。而南昌起義後又是由於葉劍英的妙計打動了張發奎,才使起義軍在沒有追兵的情況下,開啟了南進的道路,直下潮梅,與彭湃的農民軍匯合。後來正是依靠這些革命火種,方在全國形成了熊熊的燎原之勢。
3。2 紅旗插上五羊城
南昌起義軍撤出南昌後,葉劍英率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於8月上旬進駐南昌。
這個教導團的前身,是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內有許多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在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後,唐生智密令其嫡系軍長何健、李品仙、劉興軍率隊,乘軍校師生演習之機將其包圍在武漢洪山之上,企圖一舉全殲之。就在這個緊要關頭,葉劍英伸出了救援之手。他找張發奎趁機解圍,把軍校收編過來以壯大二方面軍的力量。
唐生智、何健懾於張發奎的壓力,不得不收回魔爪。這支革命力量不久被張發奎宣佈解散而改編為第二方面軍的教導團,有近3000人,其中有100多名沒有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
南昌起義後教導團從武漢到達九江時,張發奎突然宣佈“清黨”,要全團繳械。葉劍英心裡很著急。為了保護這個革命武裝,他藉機向張發奎“毛遂自薦”,兼任了教導團團長。
8月中旬,葉劍英率領教導團沿贛江南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在這個團既當領導人,又當保護人;既管思想,又管操練,嘔心瀝血,言傳身教,悉心為黨培養革命武裝。9月底,葉劍英先期到達廣州。
廣州自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後,大批共產黨員被捕殺害,進步組織被破壞,處開革命低潮。擔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李濟深為了對付南昌起義軍,調兵遺將去潮汕增援。張發奎乘機命令黃琪翔率第四軍從粵北開進廣州城,準備排除桂系部隊,掌握廣東政權。
葉劍英就是在張發奎雄心勃勃、欲掌大權的情況下回到他的身邊的,張發奎很高興。但是,他的到來卻遭到四軍一些高階軍官如陳可鈺、薛嶽等人的反對。陳可鈺煞有介事地說:“蔣介石那樣信任葉劍英,結果葉還反蔣,這個人靠不住,不能叫他來廣州!”
張發奎說:“反蔣?!我也反!那時的蔣介石,就應該反!”
葉劍英來見張發奎,張劈頭就問:老葉,你回來了,可有人反對,你看怎麼辦?“
葉劍英試探著說:“送我出國學習吧!”
張發奎當然不肯,還是留他繼續擔任第四軍的參謀長。
葉劍英於是更加謹慎,警惕細心,表面上優哉逍遙,實際上卻在加緊從事黨的地下工作。他首先找到中共廣東省委委員、負責廣東省軍委工作的黃錦輝同志,彙報了教導團南下情況。黃錦輝介紹了革命形勢,傳達了中央和廣東省委準備發動起義的指示,交待給葉劍英的主要任務是:掌握敵軍動態;加強對教導團的控制,擴大革命力量,分化削弱敵人力量,對張發奎不能抱幻想,要提高警惕,不能露出馬腳。
遵照黨的指示,葉劍英以第四軍參謀長的名義,調教導團進駐廣州北校場四標營,加緊了起義前的準備工作。教導團還以加強訓練為名,成立了一個士兵訓練委員會,側重進行基戰的訓練。
這時,張發奎、黃琪翔與李濟深、黃紹竑爭奪廣東政權的鬥爭愈演愈烈。汪精衛與張發奎密謀,於27年11月17日乘李濟深去上海之機,張、黃以“護黨”名義發動了倒李政變。
張、黃倒李之戰既起,葉劍英根據黨的部署,充分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即刻命教導團投入戰鬥,一舉攻佔了黃紹竑的第八路軍總指揮部。黃紹竑非常痛恨葉劍英,曾兩次派人暗殺他,未能得逞。
在這場驅逐李、黃的戰鬥中,教導團不但增強了戰鬥意志和信心,還繳獲了大批武器和彈藥,進一步武裝了自己,還秘密地裝備了部分工人糾察隊。
就在張、黃慶祝勝利、妄圖鎮壓和消滅日益高漲的工人運動的時候,他們的對手不甘心失敗,調兵遣將,組成東西兩路軍,準備共同夾擊廣州。
面對這樣緊迫的形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