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麼使他屢傷不退,大難不死?是“救民於水火,拯救中華”的堅定信念,使他一次次再生,一次次奮起。
3 常勝將軍之謎
從1912年討袁護國到1949年解放全國,劉伯承經歷了無數次重大戰役。許多戰役出奇制勝,成為軍事史上的典範。那麼,其常勝原因何在?
3。1 熟諳兵法
劉伯承的第一位啟蒙老師伍賢書深諳兵法,精通武術。受他的影響,幼年時的劉伯承就常隨他練功習武。對老師講述的《水滸》、《三國》、《說岳全傳》等故事中的精彩戰鬥片斷和一些重大戰役他都能熟練講解,並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1年,劉伯承懷著“救民於水火”的崇高志向,投考了重慶軍政府陸軍將弁學堂。
在將弁學堂,劉伯承開始接觸“步兵操典”、“射擊教範”、“兵器學”、“地形學”、“戰術學”、“築城學”等軍事課程。劉伯承幾乎把所有時間和金錢都用在了讀書上,他除了學習軍事外,還注意學習歷史,學習文學。二十四史裡的許多文章他都讀過;《孫子兵法》既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傑作,又是中國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他時常翻閱,據說能一字一句地全都背下來,而且能熟練運用。在創辦紅軍大學期間,他還親自向學員講授過《孫子兵法》。
劉伯承元帥不僅熟諳中國兵法,而且常常借鑑外國的軍事著作和著名戰例來豐富和發展我軍的軍事理論。1911年11月,劉伯承受黨的委派,進入蘇聯高階步校學習。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又被推薦提前進入了聞名於世界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在蘇聯學習期間,攻俄語成了一大難關。此時的劉伯承已35歲,但面對語言關卻毫不氣餒。他常常清晨第一個起床,坐在零下15℃的操場上朗誦,夜晚最後一個入睡。有時,甚至在上廁所、走路時也把單詞寫在手上背誦。對於這一段的學習和生活,劉伯承在給朋友王爾常的信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餘年逾而立、初學外文、未行之時、朋儕皆以為慮。目睹蘇聯建國之初、尤患饑饉,今日已能餉我以牛奶麵包。每思川民菜色滿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餘鑽研主義,精通軍事以報國之心。然不過外文一關,此志何由得達?乃視文法如錢串,視生詞如銅錢,汲汲然日夜積累之;視疑難如敵陣,惶惶然日夜攻佔之,不數日已能閱讀俄文書籍矣”。
劉伯承藉助於俄文,閱讀了不少馬、恩、列、斯的著作,其中包括許多軍事論著;學習了蘇聯紅軍的各種條令和有關司令部組織指揮的知識,以及正規戰的戰術、游擊戰的戰術、軍區和野戰部隊的建設等較系統的軍事理論;也涉獵了十八、十九世紀一些著名軍事家如拿破崙、蘇沃洛夫等人的事蹟和論著,從而大大提高了理論水平和軍事素養。
回國後,劉伯承元帥在戰爭間歇翻譯了大量的外國軍事著作。他譯的第一篇處女作是《蘇聯步兵操典》,後來又陸續翻譯了《蘇軍步兵戰鬥條令》、《游擊隊怎樣動作》、《蘇聯紅軍政治工作條例》、《蘇聯紅軍在戰鬥情況中的政治工作》、《蘇聯山地鬥爭》等數百萬字的軍事論著,是我國少有的軍事翻譯家。
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不是教條的理論。劉伯承元帥精通兵法,但他並不囿於書本,而是把兵法中可行的東西靈活地運用於戰爭實踐,打了許多漂亮仗。
《孫子兵法》上說:“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劉伯承元帥運用這些兵法時,並不視為金科玉律、一成不變,而是視實際情況而定,有時甚至利用敵人迷信這些名言,有意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戰勝敵人。
1937年10月,日軍佔領石家莊後,繼續侵犯太原,沿正太路西犯,根據當時敵情和統一戰線的政策,劉伯承率一二九師東進平定地區,阻擊西犯之敵,支援國民黨作戰,在敵後開展游擊戰爭,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據地。
根據敵人行動計劃,劉伯承判斷敵人要經七亙村向平定運輸軍需物資,即命令我軍利用七亙村附近的有利地形,埋伏待敵。果然,第二天,日軍輜重部隊透過七亙村時,我軍有意放過先頭部隊百餘人透過伏擊區,等輜重騾馬進入伏擊圈後,一陣槍炮猛攻,致使敵軍無法還擊,狼狽向回逃竄。這次戰役,除敵人少數掩護部隊和輜重逃回測魚鎮外,全部被我殲滅。
七亙村戰鬥結束後,劉伯承預見到日軍向平定地區運送軍用物資的任務沒有完成,前方需要子彈和糧食急如星火,根據交通條件,七亙村是日軍前往平定的必經之路。敵人對中國古代兵法也是熟悉的,也懂得“兵無常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