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任及中國舊式將軍的敬重。”《紅色中國內幕》朱德最拿手的游擊戰術正是他能夠左右逢源、絕處逢生且逢凶化吉的重要秘訣之一,然而這樣一種秘訣他又是如何到手的呢?這位“遊擊博士”導師本人又是怎樣起家的呢?
4。3 十六字秘訣
1911年,朱德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領兵攻破雲南總督衙門,立下了戰功。1913年夏天,他被調到雲南陸軍第一師擔任營長。同年秋,他的部隊奉命開赴雲南邊疆,任務是平定經常騷擾邊境的匪亂。部隊駐紮在蒙自、箇舊一帶,這裡崇山峻嶺,瘴氣瀰漫,環境十分險惡,土匪出沒無常。朱德知道,這幫匪徒熟門熟路,想要制服他們是不容易的。於是,他帶著幾個人整天滿山遍野地跑,觀察地形,訪問百姓,主要是為了摸清土匪活動規律。他結合以往學過的軍事理論,反覆研究敵情,決定用機動靈活戰術以對付這幫變化多端的匪徒,也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後在兩年多的時間裡,他不斷豐富了實踐經驗,終於總結出“秘密,迅速,化整為零,聲東擊西,忽南忽北,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的這一套與眾不同的戰法,這就是流動游擊戰術。
朱德在運用這種戰術時深深體會到,游擊戰若沒有廣大群眾的依託,成功是無望的,必須依靠群眾。因此,他一方面非常強調部隊必須嚴守紀律,不得侵犯群眾利益;另一方面,他又強調部隊內部長官應當愛護士兵,禁止打罵和體罰。
這些辦法和他的特殊戰術相結合,很快平定了邊境的騷亂。
以後,從雲南到四川,又從四川到雲南,朱德打了不少漂亮的勝仗。1916年,蔡鍔為聲討袁世凱復闢稱帝,指揮護國軍在瀘州納溪地區和北洋軍激戰。棉花坡陣地上,雙方拚命反覆爭奪。朱德率領護國軍的三個連,頂住北洋軍整整一個旅的輪番進攻。敵人槍多彈足,炮彈象雨點般傾瀉山頭,松樹幾乎被全部擊倒在地,擊落的松針達數寸厚。可是朱德穩如泰山,始終固定陣地。他是從來不贊成死打硬拚的,於危難中總能找出解脫的辦法。他讓士兵們在戰壕前擺上一排排石頭,每塊石頭上都扣上護國軍的大簷帽。北洋軍果然上了當,對著戰壕不斷地用炮轟,用機槍掃射,白白耗費了大量彈藥。朱德命令部隊以逸待勞,讓敵人打個夠,然後發起反擊。結果把張敬堯的第七師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納溪這一仗,朱德不僅守住陣地,還採取了出奇制勝、以少勝多、猛攻急追、速戰速決的戰術。從此,他的威名四揚。由於功勳卓著,他很快升任護國軍第七師第十三混成旅旅長。
朱德當旅長後,奉命鎮守瀘州。這裡的匪患也是遠近聞名。這些土匪全是北洋軍的散兵遊勇和土生土長的流氓地痞。
官匪勾結,四出搶掠,禍害鄉里,氣焰極盛。朱德根據在蒙自取得的經驗,透過周密調查,充分發動群眾,又一次用他的流動游擊戰術有力地打擊匪徒的器張氣焰。在軍事打擊的同時,他還採取政治攻心的辦法,公佈了一項政策:“殲首要,赦脅從,繳械投降者免死,仍給槍價。”這樣,只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這幫土匪就死的死,傷的傷,投降的投降,徹底土崩瓦解了。
這時候的朱德已是川中名將。四川軍閥劉湘,企圖網羅人才,要給朱德一個師長的位置,朱德不幹。他後來回顧這件事時說:“劉湘之所以叫我當師長,是因為我的獨特戰術已經打出了名聲和威風。我用來擊敗敵人的是流動游擊戰術。這種戰術主要得自我在中國和法屬印支那的邊境線上駐軍時,同蠻子和土匪作戰的經驗。我從自己與土匪的散兵遊勇作戰的艱苦經歷中獲得的這種戰術,具有特殊的價值。當然我把這種游擊戰經驗同我從書本上和學校裡學到的知識結合起來了。我帶兵的特點是:我本人身強力壯,所以能和士兵們一起生活,與他們密切接觸,從而得到了他們的信任。不論戰鬥大小,我事先都要檢視地形,精心計劃。因為細心處理問題、親自領導部隊,我的戰術通常是成功的。我總要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敵人的陣地。我同老百姓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從而獲得了不少幫助。”(《紅色中國內幕》)
後來,朱德在國外求學,仍念念不忘打仗的事。在德國,他回憶說:“我那時旅行還帶有軍事的眼光,不論走到哪裡,一想就想到‘這兒要是打起仗來該怎麼辦’,於是腦子裡慢慢地就佈置起來了。”幾年後,朱德從德國來到莫斯科,進入一個短期訓練班專學軍事。講課的人是有游擊戰的實際經驗的。
朱德在訓練班當了隊長。蘇聯教官只是講一些戰術原則。朱德給學員具體講解小部隊如何同大部隊作戰,如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