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逐漸奪取全國政權,中國武裝鬥爭的實質即是農民戰爭。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恰恰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也最符合中國的國情,這種“天才式的理論”正是來自對中國農民現實生活的深入體察,可以說,朱德在這些方面與毛澤東思想中是不謀而合的,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
1927年11月上旬,南昌起義之後,朱德帶著隊伍離開大庚縣境,到了湘、粵、贛交界處崇義縣以西的上堡、文英、古亭地區,在打走盤踞在這一帶的土匪何其朗部、控制了這個山區以後,部隊便以連、排為單位分散活動,幫助農民幹活,宣傳群眾,組織群眾,開展群眾工作,第一次把武裝鬥爭同農民運動結合一來,改變了部分過去單純打仗的作法,從而領導部隊開始實現了從城市到農村、從正規戰到游擊戰的重大戰略轉變,為儲存和發展革命的力量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朱德本人曾經追憶說:“幹革命,過去只知道在城市裡搞起義,這時候才知道還可以上山打游擊。”“我們原來也不知道上山,開始上山搞了個把月,覺得上山有出路。”從此之後,朱德不斷在實踐中摸索,成為游擊戰、運動戰等戰術的發明者之一。
在一定意義上,正是那種重感性、重實踐、務實不務虛、善於做調查研究的農民式的思維方式使他從中受益匪淺。
我們還可以從其他許多具體事例中看出農民式的質樸、平易近人、樂於助人、與人為善、愛憎分明等品質在朱德身上的體現:故事一:1929年1月,朱德在新城領導當地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剛一動員,那些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受盡土豪劣紳壓迫剝削的農民立即響應。他們欣喜若狂地說:“窮人的出路只有一條,就是跟著朱德幹革命,把土豪的土地分掉……。”朱德一聽就笑著對他們說:‘不是分土豪的土地,是你們自己的地,現在讓土豪還給你們,這叫土地還家。今後你們要在自己的田裡耕種、收割了。“為感謝朱德的恩情,農民們編了首歌,歌中唱道:哎呀嘞——新城來了朱軍長,窮苦百姓喜洋洋。
撥開雲霧見天日,幸福日子萬年長。
故事二:1929年8月,朱德帶領著幾千名紅軍,浩浩蕩蕩地來到了廣東豐順縣馬圖鎮。當地百姓受反動派矇蔽,對紅軍有懼怕心理。對百姓的這種情況,有些戰士思想不通。朱德便耐心對大家說:“老鄉越怕我們,我們越要接近他們,多為他們做好事,慢慢他們就會明白了。”於是就動手為老鄉掃院子、劈柴、餵豬、挑水……態度還十分和氣,和反動派說的紅軍完全不一樣。幾天後,老鄉們消除了懼怕心理,走出來歡迎紅軍,此時的馬圖鎮就象過年一樣熱鬧。朱德仍舊要大家繼續為群眾做好事、他自己每天都把房東的水缸挑得滿滿的。有人向房東介紹說,“擔水的老兵,就是紅軍的領頭人”,房東很吃驚,接著就在鎮上傳頒開了:紅軍的領頭人給老鄉做好事,在國民黨軍隊中從來沒有過的,因此老鄉們更加擁護紅軍了。
故事三:1939年在武鄉縣磚壁村。一次,總政治部的天星劇團來村裡演出。傍晚,劇團在村裡臨時搭起的簡易舞臺前一字排開放上許多矮凳、圓木、磚石,等待著朱德和其他首長前來觀看演出。
天黑下來後,大家陸續入場,朱德也興高采烈地走了進來。偶然間,他發現坐在場內看戲的全是部隊的幹部、戰士,沒有一個老百姓。朱德不解地向值班崗哨詢問,戰士回答說:“我們是剛從前線回來的386旅的戰士,對村上的人不太熟悉,為了首長和大家的安全,就只讓部隊人員入場了。”朱德聽了馬上去找民運科長耐心地對他說:“毛主席常常教導我們,每到一地都要愛護群眾關心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咱們總部設在這裡,平時給老百姓添了很多麻煩,現在劇團來演出,卻不讓老百姓來看,你說合適嗎?”民運科長聽後立即遵照朱德的要求,讓村上的老百姓進場一同看戲。朱德又親自領著十幾位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娘,把他們安排在前幾排的位置上,笑著說:“你們年歲大了,離臺子近才能看好聽好。”
隨著又去招呼抗日小學的老師,把兒童團的隊伍帶到前邊來。
而他自己呢,待這一切都安排好後,悄悄走到後面找了個位置坐了下來。
故事四:1939年麥收時節。一天,一隊八路軍從一個村邊走過,營長騎著馬走在前面。這時,一位老大娘很艱難地揹著一大捆麥子從對面走來,與營長擦身而過,營長仍騎在馬上,,昂著頭往前走。朱德正好路過,看到這一幕,粗理的眉毛擰到一起,搖搖頭,然後快步上前攔住馬頭。他略帶怒氣地問那個營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