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第3/4 頁)
甲皮胄加戰靴,最重也不超過三十斤,對於身高力大的遼東子弟,絲毫不顯累贅,彎腰屈背蹲踞起立伸展自如,連“甲冑在身,不能全禮”這句老話也顯得多餘了。甲冑成功,馬具也照例辦理。中原鐵騎,馬身必有鐵包皮披甲。燕國新軍的戰馬披甲,則是兩重皮革外釘銅釘,既厚實頑韌又輕便異常,戰馬負重大大減輕。
皮甲冑穿著示意圖
皮甲甲身展開復原圖
第二便是木製大型器械。軍中大型器械,自來以銅材鐵材為主料。秦國新軍的大型攻城器械,幾乎全數鐵製。如此氣象,燕國自然無法企及。樂毅的彌補之法,便是遴選上好堅實木材,製作大批必備的攻城器械,主要是三種:壕橋、撞車與雲梯。
壕橋者,越過壕溝之橋也。《六韜·虎韜·必出》篇載:“太公曰:大水、廣塹、深坑,敵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飛橋、飛江、轉關與天潢以濟吾師。”這裡的飛橋,說得便是壕橋。商周時壕橋已經出現,及至戰國,壕橋已經發展成為摺疊式,下裝兩隻或四隻大輪,寬約一丈五尺,可八具並列,總寬達十二丈,萬千軍士可衝鋒過橋。中原大軍的壕橋,都是鐵輪鐵板,一具壕橋便用鐵千斤之上!如此耗費鐵料,燕國如何消受得起。樂毅便與工匠們會商,像打造牛車車廂一般打造壕橋:橋輪與軸柱用硬如精鐵的青檀木,橋身用清一色的紅松木,板厚一尺六寸。如此木製壕橋更有一樣好處,摺疊輕便,行軍利落,四個軍士便可拉走。打造成八具後連排試用,大軍連踩一月,竟是毫髮無損。
撞車者,撞擊城門之重車也。撞車車架粗大堅固,底部安裝四隻大輪,推進輕便,在車架頂部的橫樑上用繩索懸掛一個巨大的撞杆,撞杆前部安裝巨大的撞頭,後部繩孔可延伸出數十條粗麻繩。衝近城門,車體四角用大木樁固定,數十兵士橫開兩列,拉動撞頭後部麻繩向後盪開,再合力拽繩向前猛進撞擊。若是小城門,往往是十餘次便被撞裂,威力實在令人瞠目。撞車最難製作的核心部件,便是威力巨大的撞頭。中原強國如秦魏齊,撞頭都是鐵製,形如巨大的矛頭,重量大體都在五六百斤左右,安裝在粗大的圓木撞杆上,猛撞猛刺,尋常木料城門委實不堪一擊。燕國缺鐵,便用合抱松木做撞杆,用極為堅硬的岩石打磨成巨大的錘頭形撞頭(岩石太尖容易摧折),重量卻比鐵矛撞頭加大一倍。一經試用,威力驚人。縱然鐵皮包裹厚達一尺餘的堅固城門,兩車並撞,也能在三十撞之內轟然洞開!
雲梯者,登高爬城之具也。自從有了城堡,便有了爬上城堡的雲梯。《詩·大雅·皇矣》篇最早記載了雲梯:
原詩 大意
帝謂文王 天帝垂訓文王
詢爾仇方 誰是你的盟邦
同爾兄弟 你們要像兄弟一樣以爾鉤援 用你們的爬城飛鉤與爾臨衝 用你們的臨車衝車以伐崇墉 去猛攻崇國都城這“鉤援”,便是梯頭帶鉤的長大木梯——鉤住城頭,士兵攀緣飛上。西周兵書《六韜》便叫做飛梯、雲梯。雲梯的原始形制很簡單,就是尋常木梯加長加寬,再帶上能扒穩城磚或城頭的銅鉤鐵鉤而已。這種簡單雲梯一直延續到清朝末期,仍然在軍中使用。但是,到了春秋末期,著名工師公輸般在楚國卻發明了一種大型雲梯——底部安裝四隻大輪,梯身分做兩節摺疊,梯身下有隱藏士兵的暗廂,攻城時梯身伸展可達五到八丈。這種雲梯寬大堅固,可供大隊軍兵連續爬城,威力驚人。戰國初期,幾個中原強國都有了這種大型雲梯。
然則,大型雲梯在諸多關鍵部位都要用鐵料。底輪、大軸、立柱、梯框等,非鐵不足以堅固其身。如此大量用鐵,燕國顯然難以打造,縱然造得一兩部也不會起多大作用。根本原因,在於爬城攻擊的要害是大量雲梯密集靠上城牆,一部兩部甚或十幾部,都不會產生大軍猛攻所必須的密度威力。幾經會商揣摩,樂毅斷然下令:只大批打造簡單的竹製木製飛梯,達到步軍每百人一梯;梯頭的輪子或鉤爪,儘可能地選用堅韌木料或竹料。半年之內,軍營竹木坊便打造出一千多架各種形制的飛梯,十萬步軍精神大振。
有了如此三種器械,便具備了攻城的三種必須手段:壕橋過壕溝與護城河、撞車衝撞城門、雲梯爬城,新軍才成為戰法較為完備之大軍,否則便不是成型之“全軍”。
但是,若與齊國大軍的器械相比,燕軍這三種大型器械便遜色多了。從此看去,燕國出兵便顯得有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