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等詩歌在當時即廣為傳誦,後來這三首詩被孔子收入在《詩經》中,得以一直流傳到今天。在這些詩的字裡行間,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今天我們吟詠起來仍感震撼心扉,不忍釋手。
第22章 被人利用的孔子
在著名導演胡玫執導,國際影星周潤發主演的史詩電影《孔子》上映之際,筆者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孔子為什麼偉大?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之中為什麼只有他鶴立雞群,與眾不同?
孔子的思想自然是他偉大的原因之一,但恐怕儒家思想也並不比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豐富多少,深刻多少,他之所以偉大可能更多的是因為一個說起來並不光榮的事實——他被長期掌握著話語權的封建皇帝們利用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孔子教育人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他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雖然我們斥之為封建糟粕,但孔子的本意實際上是好的——他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希望透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
封建皇帝們拿綱常來要求黎民百姓、文武群臣,而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卻經常跳出這個圈子任著性子胡來,弄得自己皇帝不像皇帝,父親不像父親,丈夫不像丈夫,就是開創“開元盛世”的所謂一代明君唐玄宗都難逃此例——他信任奸詐小人李林甫、楊國忠,有失皇帝之明;他因聽信讒言一日殺掉三子,有失父親之慈;他納兒媳為妃,且將“三千寵愛”集於楊貴妃一身,有失丈夫之德。
孔子要求人們將“仁義禮智信”作為重要的生活原則,這當然也是非常正確的,而且作為“五常”得到了皇帝們的官方認可,可問題是皇帝們卻一直在帶頭挑戰“仁義禮智信”。
在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上,雖然也有那麼幾位真“仁”的皇帝,但和不“仁”的帝王比起來畢竟是微不足道的少數。“義”字在皇帝們身上也根本看不到一點影子,我們看到的只是未央宮慘淡的血色和石頭城樁樁的血案。漢唐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兩個朝代,其後宮仍然被冠以“髒唐臭漢”之名,“禮”在皇帝們中是否得以認真貫徹就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了。“智”倒是皇帝們真正願意追求,特別夢想獲得的東西,但皇權的血腥鬥爭中又發生了多少利令智昏、瘋狂殘暴的行為呢?至於“信”,就更不要希望皇帝們以身作則了。地方中小官場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已經駭人聽聞,何況那代表著最高權力、最大利益的朝廷大官場。
儘管綱常套不住高高在上、權傾天下的皇帝們,卻能夠牢牢控制住無權無勢、膽小怕事的小老百姓,皇帝們對這個結果很滿意,他們一滿意,孔子的地位就升高一層,他老人家就這樣一步一步地成了偉大的聖人。
不管孔子多麼偉大,多麼神聖,他還是被皇帝代表的封建統治者給利用了,他身上的這些悲劇色彩無論如何也是抹不掉的。
秦漢篇
第23章 愛國者趙高
一提起趙高,我們就會想到成語“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的故事是這樣的:秦始皇的兒子秦二世在位的時候,從太監飆升為丞相的趙高想造反,又怕大臣們不附和,就先試探一下。他把一隻鹿獻給傻皇帝,說:“這是一匹馬。”可秦二世還不至於傻到連馬和鹿也分不清,他笑著說:“丞相你搞錯了吧,把鹿說成馬了。”接著,他問旁邊的大臣,大臣們有的不說話,有的說是馬,有的說是鹿。事後趙高就暗中把說是鹿的人都殺害了。
趙高的專橫跋扈、陰險毒辣在鹿和馬的混淆、是與非的顛倒中一覽無遺。
毋庸置疑,在秦朝滅亡這盤棋中,趙高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棋子,但是,作為大秦的丞相,趙高這個棋子不但沒有阻遏秦朝走向滅亡的車輪,反而加速了這個過程。他的私慾和野心固然是一個重要因素,而他的國籍和出身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
趙高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而是趙國人,而且是響噹噹的貴族。秦始皇滅亡趙國時,趙高被俘,更為不幸的是,他最終淪為男不男女不女的閹人,也就是太監。依照趙高的性格和品行,他不可能在國破家亡之時像三閭大夫屈原那樣沉水自盡而逝,也不可能效仿商末的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但他卻和他們一樣一往情深地懷念著自己的故國。
趙高沒有悲壯地死去,他屈辱地活了下來,因為在他心中仇恨戰勝了哀傷,他要為趙國報仇,為自己報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