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4/4 頁)
兩年前,在摩爾礦業公司的要求下,聯邦政府開始對亞洲中、西部的沙漠地帶,進行了最為詳細的地質勘探。因為,按照摩爾公司的地質形態分析報告所稱:這一帶的地下,極有可能蘊藏著含量豐富的新油源。
推測與現實之間,往往有著無法想象的巨大差距。兩個多月過去了,李翰所在勘測隊一無所獲。就在所有人即將返回的前一天,負責行程的隊長,決定在最有可能發現石油的探點上,進行最後一次土壤深度樣本鑽取。
李翰永遠也不會那一天所發生的事情。
當急劇旋轉的鑽頭,從地下五千米的衡定標尺位置,取出一段圓柱狀土壤樣本的時候。所有人的眼睛,全都集中在剛剛露出地面的鑽頭尖端。再也無法挪開分毫。
那是一團分成無數細小層面,呈白色顯示的奇怪“泥土”。用手捻摸上去,隱隱還有一種莫名的光滑。感覺……一團塑膠。
從地下五千米的位置,挖掘出一團塑膠……:情,實在令人哭笑不得。難不成,這裡曾經是一個垃圾堆放場嗎?
這當然不可能。翻遍聯邦地理圖志,也從未有過在這一地區進行任何人類定居點的建造記錄。更不要說是進行垃圾處理這樣的日常行為。
沒人對這件事認真。所有參與探測的人員,都把這團從地下挖出的塑膠,當作一個無聊笑話在相互間傳遞。畢竟,這是最後一次鑽測,結果成功與否,根本無人關心。
李翰屬於那種天生喜歡獵奇的人。作為紀念,他從這團怪異的塑膠上,取下一點留作樣本,隨身帶回了家。
幾個月後,在一次聚會上,他將此事當作玩笑講給眾人當作談資。不想,引起一名在考古部門供職同學的注意。再三要求下,李翰將塑膠樣本送給了他。幾天後,對方的一份相關檢測報告,卻使他不由得大吃一驚。
根據碳十四化驗的結果,這團塑膠產生的時間,距今至少也有數千年。
按照聯邦官方歷史教科書的記載:那個時候的人類,應該正出於刀耕火種的青銅時代。
這團塑膠,顯然屬於工業產品。難道,在根本談不上什麼科技的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學會如何製造塑膠這種東西了嗎?
李翰與他的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