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一隻。這種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實幹精神使魯濱孫的形象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作者藉此歌頌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強調了個人的聰明和毅力。
魯濱孫是個勞動者同時又是資產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他幾次出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到非洲販賣奴隸。他用火槍和《聖經》懾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願地做了他的忠實奴僕。火槍和《聖經》就是歐洲殖民主義者對殖民地人民所慣用的雙重武器。魯濱孫頑強不息地與自然作鬥爭,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佔有財富和土地。在島上還沒有其他人出現的時候縉紳先生春秋時鄒魯之士別稱。縉,插;紳,大帶。縉,魯濱孫就躊躇滿志地說:“這裡的一切都是我的。”如果有可能,他要傳給他的子孫。當島上有了“星期五”的父親和那個西班牙人後,他為自己“像個國王”、“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而滿心高興。即使回到英國後,他又去“視察”他的“領地”,把島上的土地分租給新去的居民。魯濱孫身上的兩重性,充分體現了作者自身的時代與階級的侷限性。
《魯濱孫飄流記》是一部成功的現實主義小說。作者用生動逼真的細節把虛構的情景寫得使人如同身臨其境,使故事具有強烈的真實感。作品語言樸素生動,文字明白易懂,雖然藝術上並不十分成熟,但它對英國小說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小說主人公魯濱孫也因此成為歐洲文學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形象。
(張子鑫)
第一章
一六三二年,我生在約克市一個上流社會的家庭。我們不是本地人。父親是德國不來梅市人。他移居英國後,先住在赫爾市,經商發家後就收了生意,最後搬到約克市定居,並在那兒娶了我母親。母親孃家姓魯濱孫,是當地的一家名門望族,因而給我取名叫魯濱孫·克羅伊茨內。由於英國人一讀〃克羅伊茨內〃這個德國姓,發音就走樣,結果大家就叫我們〃克羅索〃,以致連我們自己也這麼叫,這麼寫了。所以,我的朋友們都叫我克羅索。
我有兩個哥哥。大哥是駐佛蘭德的英國步兵團中校。著名的洛克哈特上校曾帶領過這支部隊。大哥是在敦刻爾克附近與西班牙人作戰時陣亡的。至於二哥的下落,我至今一無所知,就像我父母對我後來的境況也全然不知一樣。
我是家裡的小兒子,父母親沒讓我學謀生的手藝,因此從小隻是喜歡胡思亂想,一心想出洋遠遊。當時,我父親年事已高,但他還是讓我受了相當不錯的教育。他曾送我去寄宿學校就讀,還讓我上免費學校接受鄉村義務教育,一心一意想要我將來學法律。但我對一切都沒有興趣,只是想航海。
我完全不顧父願,甚至違抗父命,也全然不聽母親的懇求和朋友們的勸阻。我的這種天性,似乎註定了我未來不幸的命運。
我父親頭腦聰明,為人慎重。他預見到我的意圖必然會給我帶來不幸,就時常嚴肅地開導我,並給了我不少有益的忠告。一天早晨,他把我叫進他的臥室;因為,那時他正好痛風病發作,行動不便。他十分懇切地對我規勸了一番。他問我,除了為滿足我自己漫遊四海的癖好外,究竟有什麼理由要離棄父母,背井離鄉呢?在家鄉,我可以經人引薦,在社會上立身。如果我自己勤奮努力,將來完全可以發家致富,過上安逸快活的日子。他對我說,一般出洋冒險的人,不是窮得身無分文,就是妄想暴富;他們野心勃勃,想以非凡的事業揚名於世。但對我來說,這樣做既不值得,也無必要。就我的社會地位而言,正好介於兩者之間,即一般所說的中間地位。從他長期的經驗判斷,這是世界上最好的階層,這種中間地位也最能使人幸福。他們既不必像下層大眾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而生活依舊無著;也不會像那些上層人物因驕奢淫逸、野心勃勃和相互傾軋而弄得心力交瘁。他說,我自己可以從下面的事實中認識到,中間地位的生活確實幸福無比;這就是,人人羨慕這種地位,許多帝王都感嘆其高貴的出身給他們帶來的不幸後果,恨不得自己出生於貧賤與高貴之間的中間階層。明智的人也證明,中間階層的人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聖經》中的智者也曾祈禱:〃使我既不貧窮,也不富裕。〃他提醒我,只要用心觀察,就會發現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人都多災多難,唯中間階層災禍最少。中間階層的生活,不會像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人那樣盛衰榮辱,瞬息萬變。而且,中間地位不會像闊佬那樣因揮霍無度、腐化墮落而弄得身心俱病;也不會像窮人那樣因終日操勞、缺吃少穿而搞得憔悴不堪。唯有中間地位的人可享盡人間的幸福和安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