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部分(第1/4 頁)
1868年11月29日,在已知的歷史上這是一個極為平凡的日子,但是在這個已經面目全非的歷史上,1868年11月29日,俄軍竟然在德軍進攻法國之前率先燃起了戰火,沙皇尼古拉一世御駕親征,俄軍元帥杜拉維耶夫斯基指揮俄軍左中右三個重兵叢集的一百六十萬俄軍氣勢洶洶的採用全線推進的戰術,向德意志所佔領區推進,因為德軍的主力已經全部抽調到西線,而且德軍已經在戈茹夫要塞預設了與俄軍的決戰戰場,所以俄軍的推進顯得非常的順利。
不過推進中的俄軍也從波蘭間諜哪裡得知了十餘萬中華帝國的志願軍現在正在戈茹夫要塞進行防禦,而德國人的主力和奧匈帝國的軍隊都在戈茹夫要塞左右兩翼策應,很顯然戈茹夫要塞就是俄軍進攻德意志本土的攔路虎。
對於中華帝國產業工人改編的軍隊,尼古拉一世當即一笑了之,尼古拉一世敢於遠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駐守莫斯科的辛格羅夫公爵手中還掌握著近五十萬的大軍,這些部隊反攻遠東顯然是有些力不從心,但是如果進行防禦的話,這還是一股相當具有威懾力的力量。
尼古拉一世之所以敢放手進攻德國,就是因為有了維多利亞女皇與拿破崙三世的保證,他們保證會在二個月內完全的消滅德國的軍事有生力量,這樣的話,即便中華帝國從遠東發起進攻,兩個月的時間不過也僅僅只能所謂的兵臨城下,想攻陷莫斯科那是萬萬不可能的,所以尼古拉一世決定冒這次風險,以為如果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擊敗德國,那麼俄國就可以吞併整個的波蘭,然後在可以利用捷克進攻奧匈帝國,無疑俄羅斯會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利益與風險並存,尼古拉一世非常清楚俄羅斯帝國此刻的現狀,只能說龐大的俄羅斯帝國的內憂外患已經到了非常恐怖的境地了,只有透過這場孤注一擲的戰爭才能將一切挽回,而軍隊就是尼古拉一世最大的資本,所以他破天荒的親自御駕親征。
不過現任的俄軍元帥杜拉維耶夫斯基無論是名望與能力方面皆不如契科夫,不過此番在英法的援助之下,俄羅斯帝國迅速的武裝起來了近二百萬大軍,在尼古拉一世看來,即便自己的部隊的裝備、訓練、素質皆差於德軍,但是自己軍隊的數量佔有非常大的優勢,用自己的數量去淹沒對方的質量。
對於遠東的中華帝國,現在尼古拉一世的對策就是不去顧及,也可以說是沒有能力顧及,雖然尼古拉一世十分清楚越晚反擊對方準備得就會越充分,但是對於英法主導的先歐後亞的戰術他也是無可奈何,因為俄羅斯已經沒有了同英法叫板的資本了,俄羅斯唯一擁有的就只有人力了,在這個依靠實力說話的世界上,俄羅斯帝國自然暫時失去了話語權,這一點令得尼古拉一世十分的不舒服,甚至惱火萬分
隨著俄軍在東線的攻勢開始,在比利時、盧森堡、德意志、法國的邊境上此刻已經是戰雲密佈了,甚至一個火星都能引發一場席捲一切的大火
德軍在西線集結起了八十個師近九十多萬的部隊,以普法戰爭中的相關驚訝,德軍將分成兩個重兵集團突入法國,如果德軍能夠突入的夠猛夠快的話,德軍總參謀長毛奇相信德軍完全能夠在贏得一次勝利,他們能夠第一次在色當採用分割穿插戰術快速的分割包圍並且擊敗法軍,那麼同樣也能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擊敗法國人。
為此毛奇所指揮的左翼重兵叢集將直接進攻比利時取道法國,而馮。鮑曼陸軍元帥所指揮的右翼重兵叢集則不惜踐踏中立國盧森堡進攻法國,毛奇認為這樣就可以完全避免德軍主力與英法聯軍甚至協約國集團的主力相遇而陷入戰壕膠著戰。
英國遠征軍的多達五十個師的部隊已經抵達了法國,與法國的二線軍團正在緊張的編組,要快速的擊破德軍在西線的攻勢,勢必將要採用更為猛烈的攻勢,世界上並不存在最好的防禦,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
出於不同的考慮和目的,英法、德國都將目光轉移到了西線,英法是準備在西線擊破德軍主力之後對德國實施多國託管,讓德意志帝國崩裂,重新回到普魯士城邦時代,而德國人也準備在西線快速的擊潰英法協約國聯軍的主力,只有這樣德軍才能夠利用其國內發達的鐵路網路使其的機動部隊可以快速的重新進行部署,力圖在擊敗傾全國之力而來的俄國人。
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無論是協約國一方還是同盟國一方,已經沒有人真的在乎什麼宣戰的藉口和理由了,一切皆靠實力說話,這是一場新崛起勢力與老牌勢力之間的最後較量,一方要奪取資源保證自己的可持續高速發展,一方面則要徹底的扼殺一切可能形成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