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作品:共和國十大將軍傳——徐海東
作者:於景森 等
內容簡介:
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三十四團任代理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和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黃陂縣區農民自衛軍隊長,中共黃陂縣委軍事部部長兼區委書記、縣赤衛軍大隊長,獨立營營長兼黨代表,黃陂縣補充第六師師長,鄂東警衛二團團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三十八團、三十五團、三十六團團長,紅四方面軍獨立第四師、第二十七師師長,紅二十七軍第七十九師師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師長、軍長,紅二十八軍軍長,中共鄂豫陝省委委員、代書記,紅十五軍團軍團長,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旅長,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四支隊司令員,中共中央原局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八、九屆中央委員。
正文
說明《徐海東傳》一書在網上搜尋不到,十分遺憾。
本書包括徐海東:《生平自述》、紀實文學《共和國大將徐海東》以及從共和國將帥園下載的資料。
徐海東(1900。6。17—1970。3。25)中國人民解放軍高階將領,軍事家。生於湖北黃陂徐家橋村(今屬大悟縣)。原名徐元清。曾讀過私塾,當過11年窯工。受革命思想影響,於1925年初到武昌,同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被派入直係軍閥劉佐龍部學習軍事。1926年夏入國民革命軍第4軍12師任代理排長,參加北伐戰爭,在汀泗橋戰役中帶領全排沖垮敵4個炮兵連,獲嘉獎和晉升。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返回家鄉,任河口區農民自衛隊隊長,在窯工中秘密發展中共黨員,建立中共支部,11月率隊參加黃麻起義。受挫後,任中共黃陂縣委軍事部部長兼夏區區委書記,組織遊擊活動。1929年領導夏區的“年關暴動”。在建立鄂豫皖蘇區的鬥爭中,歷任中共區委書記,縣赤衛軍大隊長,中國工農紅軍營長、團長、師長,驍勇善戰,被群眾譽為“徐老虎”。1932年秋,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後,在國民黨軍對蘇區進行殘酷“清剿”的嚴重形勢下,同留在蘇區的其他領導人一起,集中留下來的部隊,重建第25軍,任副軍長兼74師師長。和軍長吳煥先等在極端困難的處境下,堅持大別山區的鬥爭,在鄂東北、皖西遊擊戰中,善於尋殲分散孤立之敵,取得郭家河、潘家河、石門口等戰鬥的勝利,儲存和壯大了部隊,使被摧殘的蘇區部分得以恢復和發展。
1933年5月,執行“左”傾軍事冒險路線的中共鄂豫皖省委不顧敵強我弱的根本情況,命令25軍圍攻敵堅固設防的七里坪。徐海東不同意進行這種陣地決戰,主張撤圍,被指責為“思想右傾”、“政治動搖”,遭到打擊。後紅25軍在圍攻七里坪和中心區保衛戰中受到嚴重挫折,減員過半。9月,部隊又被國民黨軍分割在皖西北與鄂東北兩地,他率一支小部隊與部分勤雜人員,與皖西省委領導下的一部分地方武裝會合,10月組建成第28軍,任軍長。在敵重兵包圍和“追剿”中,制定符合客觀實際的鬥爭方針:不打消耗仗,不硬拼,積極向外線遊擊,尋機殲敵,並奪取敵人物資,使戰士吃飽穿暖,逐步擺脫被動局面。1934年3月指揮葛藤山戰鬥,以少數兵力鉗制敵主力,集中優勢兵力從側後夾擊敵人,一舉殲滅國民黨軍第54師兩個團,挫敗了國民黨軍的“圍剿”,使皖西蘇區得到鞏固和發展。同年4月,率紅28軍與堅持在鄂東北的紅25軍一部會合,重編紅25軍,任軍長。與政治委員吳煥先一起,指揮所部連續取得長嶺崗、太湖、扶山寨等戰鬥的勝利。在此期間,他還同“肅反”擴大化的錯誤行為進行了堅決鬥爭,保護了一批幹部和戰士。
1934年11月,紅25軍奉中央軍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蘇區,向北轉移時,他改任副軍長。協助軍長程子華、政治委員吳煥先率部衝破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艱苦轉戰兩個月後進入陝南,任中共鄂豫陝省委委員。在建立鄂豫陝蘇區的鬥爭中,堅持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為使全軍從戰略的劣勢中形成戰役戰鬥的優勢,向省委提出“先(拖)疲後打”的作戰方針,並指揮部隊出奇制勝,調動和拖住了10倍於己之敵,取得石塔寺和袁家溝口等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