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3/4 頁)
烏孫搜尋馬克西米努斯使團,這才有了那場衝突。
劉協心中暗暗感嘆道:常紀啊,你雖然沒有為朕帶回朕所要的馬匹,卻為朕帶來了更重要的使團,這支使團能夠成功抵達大漢,他們就會徹底改變整個世界的未來。
馬克西未努斯也為了常紀被囚而感到自責,說道:“尊敬地陛下,我聽常紀朋友說您需要世界最高大的馬匹和優良伊比利亞馬,而如果陛下願意代表大漢帝國和羅馬帝國結成一個東西方兩大帝國的同盟,羅馬願意向大漢提供羅馬帝國最優良的伊比亞馬,也願意為大漢向羅馬帝國北方的蠻地尋找當地的高頭大馬!”
劉協看著馬克西米努斯,目光深邃而冷靜,淡然地說道:“這個帝國同盟不僅要締結,而且要比你所想象的更為緊密,朕會幫助羅馬平息內亂,一個偉大的帝國需要一個同等水平的朋友,保持文明自身蛻變,需要無數弱小的敵人,實現帝國的使命,實現文明的拓展和延伸。在這個同盟協議締結後,大漢帝國將有責任協助羅馬帝國保護它的疆域,實現他的蛻變,變成一個新的更強大的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也負有責任協助大漢穩固我們大漢帝國的疆域,實現我們的蛻變,變成一個新的更強大的大漢帝國。東西方文明都需要一個穩定的統治者和引領者,朕希望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能夠永久的承擔這樣的責任,我們將在大海和中亞實現我們邊境的對接!”
馬克西未努斯非常驚訝,他本以為這個同盟協議會非常難以締結,但劉協的目標和眼光比他更深遠,非常敬佩地說道:“偉大的大漢皇帝,您是我見過最有智慧的奧古斯都,我相信,您的成就將超越,羅馬歷史上每一任奧古斯都,因為您的眼光和智慧是任何人也無法比擬的。”
劉協淡淡的一笑,問馬克西米努斯使團有多少名羅馬的學者,馬克西米努斯告訴劉協一共有十二名學者,有兩位哲學學者,一位醫學學者,其餘都是羅馬的建築學學者,但同對他們帶來了六十套羅馬的經典書藉。
劉協心中暗暗讚賞,這就是偉大文明之間的共性,他們將自己的知識視作最大的財富,馬克西米努斯也提出了在回程羅馬時,希望能夠有大量的大漢學者和大漢典藉可以運送到羅馬城。在文明間展開對話。
劉協對此表示支援,一直以來,他都堅持著一個觀念,那就是非對等文明之間地交流通常以戰爭和侵蝕為基本準調,但對等文明之間的交流卻會以貿易和知識交流為基本準調。
他也期待著大漢的中華文明和羅馬文明發生一種通融,在這種通融過程中,都能使自己的文明在達到一個典範高度後,實現蛻變,任何偉大的古文明都將遇到自己的瓶頸,想要依靠自身去突破是非常困難得。但在外部文明的溝通下,就可以很輕鬆的實現突破。
對大漢的中華文明和羅馬的古典文明而言,彼此正好是最合適地交流者,除了對方之外,你再也無法在這個世界上尋找到一個可以和自己站在同等高度的平臺進行交流的文明。
劉協立刻讓陳群安排使團入住驛府。並在城南建設羅馬學院,準備用來大量聘請羅馬學者,講授羅馬文明,對於羅馬的十二位學者,劉協特准他們進入中央太學府。讓翻譯人員進行書籍的翻譯,併成立羅馬學科,讓大漢地學者成體系的研究羅馬文明。
在馬克西米努斯使團帶來的書籍中。劉協首先讓人翻譯了亞里士多德的《範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後分析篇》、《論題篇》及其陰錄《辯謬篇》和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首先要將亞里士多德地邏輯分析學說引進大漢,這是世界所有自然科學的根基,而歐幾里德《幾何原本》則在亞里士多德邏輯學說和希臘數學文明的基礎上建立現代數學地根基。
東西方文明地起點就在邏輯分析學上產生了不同的演繹,也是邏輯分析學說使西方建立了她的系統型的科學體系,而大漢的文化研究和人的修行一直佔據文明主體,而放棄了外在自然地體系研究。實際上如果大漢從道家的體系上延續下去,中華文明本來可以走出一條不同與西方但同樣繁盛於自然科學的道路,可結果確是我們走上了以修身齊家治天下為上的儒家。
但看似美好的願望並不能使中華文明昌盛,儒家使我們喪失了人性的基本社會公德,卻又建立三從四德等非人道的社會畸形準則,徹底使中國人喪失人文精神,淪陷為思想的奴隸,再也沒有從儒家的準則中走出來。
這些年來,劉協雖然一直在限制儒家的發展,希望從儒家中遴選出具有廣泛實施性的學說,重新組合成新的儒家,但這個工作並非一夕之間就可以完成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