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3/4 頁)
有皇甫嵩和劉協知道,甚至連皇甫康都不清楚。
在這滾滾浪潮中,沒有人會注意他的去留,甚至在劉備的心中,都沒有想過皇甫家還有這樣一個人的存在。
劉協第二個詔令即使皇甫嵩也沒有想到,他將統帥府搬到了新野城,這個多年來一直不停加固的城池。楚王府也臨時移遷到新野,除了趙雲的鐵翼營和陳到的飛翼營暫時繼續停留在穎川外,其餘的翼軍六營都移動到了新野駐防。
鎮中軍的主帥已經換成了劉協,隨著劉協南遷到新野,鎮中軍將駐防重心也放到了新野,鎮北軍則將全部兵力移到宛城。
第三道政令是南陽百姓開始大規模後撤,整個移民計劃超過百萬,南陽的百姓幾乎只剩下不到百萬人,大部分人口移到九江、豫章、新野。
此時的長沙、豫章等五湖之地的水利灌溉工程已經基本完成,為大規模的容納百姓提供了條件。
上庸提升為郡,宛城南陽人口有五十萬移動到這裡。
在這次的人口調動之後,劉協最初所設定的五湖策略基本形成,現在的雲夢澤(洞庭湖)、潘陽湖、太湖、巢湖和白馬湖已經成為人口最為集中的地方。
楚軍九軍開始正式成型,不過讓人們奇怪的是定北軍是空番號,到現在還沒有一個人。而定南軍是孫堅和黃忠招募的丹陽兵為主,吸納一萬益州精兵和荀攸派下來的一萬西涼騎兵組成,而騎兵的督將選擇了張濟。
定南軍的主帥之人,一直是沒有定下來,嚴顏和全柔都有非常多人支援,決定權握在劉協手中,他並沒有急著決定,而是讓于禁帶著訓練。
實際上適合這個位置的人很多,魯肅、于禁的機會最大,呂蒙次之,嚴顏和全柔也只能做督將。
呂蒙也許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位置去安排,于禁雖然有能力,但在劉協心中只能任副,不能任正。
想了很多,定南軍的主帥還是選擇了魯肅,而於禁、呂蒙則暫時安排在統帥府。
龐統剛從水鏡學府出來,立刻徵募到楚王府幕僚院,陸遜則從襄陽軍院出來,剛進入水鏡學府,劉協也不願意過早使用他,讓他到南方最高深的學府學習幾年才是最重要的。
呂蒙是個聰明人,他見劉協所用帥將之人都是水鏡學府出來的,便以了無學術為名向劉協請求讓自己去水鏡學府求學三年。
劉協暗笑,呂蒙你終於看出來了,想得到重用,就算是徐庶推薦也不行,只有按著我的意思走,我才會給你機會。遂大筆一揮,讓呂蒙持自己的紫玉簡赴水鏡學府,復又輕拍其背,道:“子明實有大才,能得我師司馬先生教誨三年,必能胸懷百萬雄師,縱橫沙場平生難敗,到時候,我自有重用。”
呂蒙大喜,半跪於劉協面前,道:“子明必不負殿下厚望,當盡心研修兵道,他日為殿下北伐劉備,安定邊疆。”
劉協輕輕托起他,仔細叮囑幾句,親自送他到襄陽城外,已表自己對他的重視,呂蒙亦知其意,駕馬直奔水鏡學府。
此刻將軍府除去呂蒙求學在外,還有不少大將沒有安排合適的去處,黃權、嚴顏、李嚴、張翼、吳懿、陳武、賀齊、牛輔、譚雄、潘彰等大將根本沒有安排。
劉協也沒有急著安排,將軍府需要留些大將隨時等待凋零,這樣才能隨時應變。而以自己的眼光,身邊的雷斬三兄弟的武藝恐怕還在這些大將之上,對於南北對決,大將的運用還是很充足的。
文臣上,劉協也做了最後一次的調整,周邑做為最後一名掌權的老輩並沒有調整,他不太願意一次將老臣都換下去。
大部分都是各州刺史以下官員的仔細調動,尤其是將馬良也調進幕僚府。
劉協仔細的清算了自己手中的牌,糧草調運也開始進行,軍備院在四大海營的協助下,將四百萬支三稜鋼錐羽箭和最新的牛皮鑲嵌馬甲送到各路大軍。
治略府清算明年的糧草供應量,張昭不斷的聯絡各大國商和民商,加大力度囤積糧草,隨時準備供應給各軍。
為了彌補低農稅引發的稅賦不足,張昭將陶、茶葉、蜀錦、草藥等悉數進行國商化。
用於補充騎兵的馬匹已經在這兩年內都一直逐步運用到新野的馬場,備用的四萬匹的戰馬靜靜地等待著被臨時徵召上場。
第七卷 角力中原 第一章 青州寇帥
臧霸站在樓臺上,瞭望著渤海遼闊的海面和自己帳下的青州水軍,廖立真是自己的左右臂啊,青州水軍的建立完全是靠他的指揮排程,除了他,自己身邊也沒有人可以指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