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1/4 頁)
楊修道:“殿下能夠平衡住就確實可以了,自古以來,朝廷內的派系之爭就是從來沒有停止過,帝王之道便是操控平衡這些派系而已。”
劉協微微擺手,示意這個話題就說到這裡,又問楊修:“出兵邪馬臺和三韓所需的地圖、海圖都準備好了嗎?”
楊修道:“邪馬臺那一帶島嶼眾多,且大漢還沒有人去過,具體情況不得而知,但海圖已經準備好了,在和三韓貿易的時候,治略府曾經收集過海面航線資訊!”
劉協淡淡一笑,示意楊修離開,讓他一個人安靜一會。
在這次和張飛的一戰之後,劉協經常懷疑劉備是否配做自己的對手,答案是憂鬱的,很難回答這個問題,毫無疑問的是,劉備肯定會敗,即使不敗在自己手中,也會敗在天氣的手中。
再過不久,大漢就會進入歷史上的第二次寒冷期,如果說有什麼領土不受這個寒冷期影響的話,唯一的地方就是漠北和海南夷州,而產糧大州都會因此而大面積減產。
初泰九年冬,天大寒,較往年更寒幾分。初泰十年初,開春大旱,且天寒於往年,令劉備心中驚慌,而此時的劉協卻清楚地意識到,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寒冷期終於到來了。
第二次寒冷期是在公元二世紀開始,現在是一世紀末,氣候已經開始異常。
劉協根據後世的資料知道中國在東漢末年開始進入第二次寒冷期,溫度比正常情況低了二至五攝氏度,同時在國內各州大規模爆發傷寒,戰爭的肆虐,最終導致糧食產量和人口的大面積下滑,當晉統一南北之時候,全國的人口只有東漢恆帝時的十分之一,總計不到五百萬。
寒冷期最不受影響的是冬小麥,其次是長江南方地區的稻,而最受影響的就是粟和春小麥。
實際上正是這次長達三百餘年的寒冷期,導致了粟文化的衰落,麥和稻漸漸成為國內主要農作物,而中國經濟的重心也漸漸的南移,中華文明逐步從最初黃河流域的粟文化過渡到長江流域的稻文化,也開始出現了“兩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楚地的五湖地區採用的都是極為官府推崇的稻麥兩熟制,應該說這次寒冷期,楚地所受的影響並不大,只有漢中、南陽等粟糧主產地比較受影響,還好劉協早幾年已經開始逐步調整冬小麥在南陽、漢中、汝南、淮安和壽春四地的推廣,而灌溉條件比較好的淮安、壽春兩地已經開始追隨南方的方式,採用稻麥兩熟制。
寒冷期會導致整個大漢大面積的出現旱情,長江附近的五湖之地,五湖之源的益州,受太平洋季風影響的交州、揚州南部反而沒有大的問題,出問題的還是黃河流域,史書記載最嚴重的時候,黃河中下流域甚至連續二十多年出現斷流的問題。
雖然這些斷流沒有自己遇到的九七年黃河大斷流厲害,但是造成的影響卻是巨大的,畢竟部分斷流的區域基本處於完全的乾旱狀態,糧食產量幾乎可以算作零。
劉協隔著千里遙問劉備:劉備啊,你會怎麼處理呢,冀州會成為你最後的屏障吧,但以產粟為主的冀州能夠支撐整個北方嗎?
長江流域也不能算是完全不受影響,如果不是事先推廣稻麥兩熟制和兩稻油菜制,並壓制農民從事手工業,轉向漁牧做為農業的補充,南方這麼多人口也不好處理。
可是瘟疫呢,北方爆發瘟疫已經是可以肯定了,糧食大面積減產導致人口迅速下跌,大量人口非自然的死亡,北方爆發了瘟疫,南方出現了大面積的傷寒。
也許,南方傷寒可以壓制住,可北方的瘟疫肯定會向南方的傳播,人口的流動性將是瘟疫最可怕的助手。
劉協深深的意識到,自己最大的困難已經到了眼前,如果處理不好,南北兩地都要大規模減少人口。
沉思良久,終於拉出一卷紫玉簡,寫道:孤觀天象,此後十年,天大寒,時有旱澇,全國諸州將有瘟疫爆發,為保國安民,治略府當務之急,應廣建糧倉,囤積糧草,全面收購。天雖寒,冬麥、水稻、大豆等作物受影響並不大,適當減少油菜種植,補種其他胡地所傳來的耐寒蔬菜。治略府當加大力度選育良種,各農場要全力推廣牛耕、馬耕。由治略府出錢畜牧耕牛農馬,宜價售於百姓。撥調八千萬楚錢與楚王府醫署,用於防治傷寒、瘟疫,令各地官員嚴加配合醫署,若有一郡爆發瘟疫未能及時安置,穩住病疫,則罷其郡守。各地亦推廣在金陵建設和襄陽改建中所用的水塔、下水道兩大供水、排水體系,改善各地衛生狀況。
又寫一卷給醫署,上面寫道:囤積治療瘟疫和傷寒的草藥,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