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第1/4 頁)
眼看東非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多數妥當,劉協也就放心了不少,決定繼續前行,對西襄陽進行視察。劉琮依依不捨,不過心中知曉留不住父皇,歡宴數日後,也只得悵然看劉協遠去。
劉協在西襄陽滯留數月後,直接去甘寧省再進行視察,最後返回巴比倫。
和西襄陽、巴比倫、摩洛哥、金瀾門的四大對外工業基地不同,甘寧省屬於對內資源基地,而東非省也是主要面對非洲大陸的加工基地,尤其承擔了中非,南非農產品在東非省進行加工,然後進入對外四大基地。
甘寧省由於礦產豐富,且和中央能夠保持非常穩定的運輸,所以是屬於對內資源基地,承擔中央二十八州資源補充地位,負責向南洋經濟圈輸送資源。
亞漢省初期定位在自給自足,承擔大漢帝國主要的人口壓力分擔作用,隨著經濟發展,也開始和甘寧省一起轉向中央州的地位,這個轉變過程很漫長的,尤其是巴比倫省轉向直屬省以後,甘寧省也要轉向直屬省,亞漢省、安大略省也要陸續進入直屬省地位。
直屬省地位是相對東非、西襄陽等省的一個特殊地位,其表現在治理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員直接負責。
帝國在亞漢省的西長安州設立亞漢利亞經濟區協調總司,和其他五個協調總司不同的是,亞漢經濟區協調總司的理事大臣長期坐鎮在西長安州的亞京城(原西長安城,今天的西雅圖)。
華夏四十七年,劉協在巴比倫見到了二十多年沒有相見的長孫劉晟,此子雄武健壯,頗有大將風采,劉協聽說他已經是禁軍的督將,便安排他前往阿非利加的西非海岸,在金瀾門效力,西非戰事頻繁,正是鍛鍊他的好地方。
爺孫相聚時間不多,但只幾日相處下來,劉協已經感覺到劉晟性格中的一種堅韌和犀利,這也讓他多少有點擔心,畢竟過於鋒利也不是一件好事。
在大漢帝國在經濟和戰略地區佈局的不斷完善的同時,在帝國內的科技發展也進入了一個高峰,正如劉協所預見的,在火車和輪船工業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化學和物理學的突破終於迎來了一個更加先進的時代,這也讓劉協感到害怕,即使沒有掌控,但大漢帝國的科技發展速度已經在區域性領域接近了十九世界的時刻。
第十二卷 華夏天下 第二十一章 文化運動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同時,劉協終於感覺到了另一重壓力,那就是多年來文化藝術的停滯不前,對民眾的生活已經起到了相當嚴重的消極影響。
很簡單,劉協重理輕文,導致大量掌握了基本文化知識的文人紛紛將精力轉投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幾十年來整個帝國鮮有重量級的文藝作品出現。雖然羅馬文明在此期間與漢文化進行了大量的融合,可畢竟兩大文明完全建立在不同的底蘊之上,羅馬人那種對文藝的狂熱並沒有對大漢文明帶來多少影響。
人就是這個樣子,飽暖思淫慾,如果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大漢帝國遲早會重蹈羅馬帝國的覆轍。目前帝國的中產階級業務生活相對貧乏,報紙作為政府喉舌,劉協並不敢輕易放鬆,因此多年來依舊是一家獨大。並沒有民營報業出現。出版行業也多是大量發行道教書籍。雖然這樣一來,百姓的思想相對單純,但這並不代表一切都平安無事。
就西方來說,文藝復興的三傑。拉斐爾與羅馬教廷走得最近,米開朗基羅則一生始終在與教皇地合作和對抗中度過,至於達芬奇,此人可以說是人類文明中地瑰寶,除了通曉他那個時代的一切前沿科技外,居然能夠把眼光放到數百年後。他對解剖學、地理學、地質學、天文學以及人類飛行的可能性的研究都相當的著迷,而繪畫、音樂、兵器這些方面的研究和發明看上去都只是他取悅宮廷和資助人的手段而已。在透過繪畫、聲樂以及武器設計(當然幾乎從未被製造過)為米蘭的宮廷所接受時,達芬奇已經開始在廣泛的知識和研究領域鑽研,有了幾十種發明。在當時已知和此前未知的幾乎整個科學領域進行了數百次試驗。
可惜現在劉協已經不會再給這位奇才橫空出世的機會,畢竟歷史已經被自己改寫,在大漢文明的蔭護下,整個歐洲一定會逃過宿命的黑暗中世紀,不過也許到時候那位大師會有更好地用武之地,但這已經不是劉協需要關心的了。
問題是,為什麼大漢就沒有出現如此的奇才呢?這種問題雖然頗有些無厘頭,可畢竟是個現實問題。目前安心搞文藝創作的人員日漸缺乏,整個大漢都陷入了對前沿科技的狂熱之中,劉巍以舉國之力推動的巨靈神計劃,在劉協眼中簡直就是一場鬧劇。但此時他已經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