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部分(第3/4 頁)
務承擔能力評分,對於安全環境和戰爭頻繁的國家不發放貸款,對於保護國和拜占庭、埃及這樣的穩定國家則大量發放國家貸款,協助相應國家的經濟發展。
透過聯合皇家銀行的進一步擴張,大漢帝國從經濟層面掌控了各國的經濟模式,對各國的經濟發展都有較大程度的掌控。
在羅馬帝國進入同盟國之後,大漢帝國商品正式全面進入羅馬,並開始轉讓第三級保密技術範圍地技術,幫助羅馬帝國實行恢復性的發展。
隨著同盟過範圍內奴隸制度進一步廢除,以及同盟國範圍內禁止內部戰爭《巴比倫宣言》,整個世界範圍內的和平環境開始大幅度穩定,各國向大漢帝國的糧食、棉布進口開始進一步增加,也刺激了國內經濟的新一輪增長。
隨著亞漢省總人口突破三百萬,農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亞漢省的中心開始向東移,抵達東部海岸。建立新城市——亞漢王城(今紐約)。他們終於派遣了一支艦隊向東行駛,尋找歐洲大陸,艦隊抵達冰島後由於補給困難,最終撤回亞漢省,但在冰島上和當地土著共同建立了一個新地港口城市——北歐羅巴城。
大漢帝國內部人口在移出六百萬人口後。在華夏二十年相比,人口增長了百分之十二點五,從四千萬增長到四千五百萬,加上各省人口,總人口突破五千三百萬。其中亞漢省人口接近四百萬,其中包括一百不到的本地土著,而甘寧省總人口為一百六十萬,圖蘭省總人口為四十六萬,巴比倫省總人口為兩百二十萬人。
隨著巴比倫省地位提升,巴比倫省不設立王位。由費煒出任改州新治略大臣,位僅次於三大治略公,石韜終於退休,返回襄陽城。
至華夏四十二年,徐庶退出,封為巴比倫公,為一等公爵,迴歸天京城。陸遜接掌海軍元帥,姜維接替陸遜出任大西洋艦隊上將軍。
荀攸退休,皇甫顏接任陸軍元帥,返回天京城,鄧艾接掌西軍上將軍,馬超領鎮西軍返回西京。
周瑜退休。呂蒙正式接位,接掌帝國駐防軍元帥一職,于禁病逝,趙雲、陳到、唐斬等一批老將隨之退出,王基返回大漢帝國接掌于禁預備軍大都督一職,孫策退出,趙統接掌禁軍大都督一職。
至此,除禁軍、遠征軍、預備軍不設最高統帥,由皇帝最高負責外,其餘三軍最高統帥悉數輪換為第三代大將,劉協也正式辭去帝國六大元帥(在原五軍基礎上增加了遠征軍),由劉巍接任帝國大元帥,全掌帝國二十八中央州,亞漢,甘寧、圖蘭、遠東、西伯利亞、西襄陽、東非、巴比倫八省軍務大權。
大漢帝國權利完全交接給新皇帝劉巍,劉協不再過問軍事,退居巴比倫,主管同盟國和亞細亞邦聯國地事務。
劉健封為西襄陽王,劉泰封為遠東王,劉琮在東非省如今成績卓著。劉協也不過分干預,劉梓在圖蘭省代管西伯利亞省。也是非常穩定,劉珏則提前進入印度王國,成為王子,準備接任印度國王。
八個孩子都有歸屬,以劉巍、劉逸、劉平、劉梓四人最為突出,劉巍定內,總掌全域性,劉逸軍治兩全,劉平地甘寧省則成為八省中治理情況最好的省,是大漢帝國最主要的礦業資源基地,劉梓則以軍功為上,滅匈奴定頓河,如同一枚定西神針,確保大漢帝國西部太平。
經過二十年的工程開拓,整個歐亞通道與華夏四十二年正式貫通,從天京城到巴比倫城,往來只需要兩個半月,為大規模的貿易貫通提供了良好地保障,緊急軍情在一個半月內就可以從巴比倫抵達天京城,為大漢帝國控制巴比倫省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由於各國同時建設,從巴比倫到天京城這一主要通道貫通後,天京城抵達拜占庭,拜占庭抵達羅馬城,從羅馬城抵達里昂、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城的馬路一併貫通,從天京城抵達德黑蘭,從德黑蘭抵達弗樓沙,從弗樓沙抵達新德里的馬路也一併貫通。
歷時三十年,經過十年論證河勘查,經過二十年的建設,這一工程終於全面貫通,隨著這一工程地貫通,大漢帝國向歐洲輸送商品和軍事力量的能力大為增加,使原先的主要海上貿易增加成兩線同時貿易,尤其使西亞各國得到了和大漢帝國直接通商的機遇。
在姜維抵達亞漢省後,立即親自建設起第三支大西洋海軍艦隊——亞漢王艦隊,並同齡亞漢王艦隊抵達冰島北歐羅巴城,在北歐羅巴城進行補給後,開始向東繼續航行,終於在華夏四十四年秋,抵達愛爾蘭島,並將其命名為姜維島,在當地凱爾特人的幫助下,姜維於華夏四十四年冬,進入地中海,和大西洋海軍地中海艦隊會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