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部分(第2/4 頁)
,劉協以新文格式編訂了《華夏本源》一文,詳細分析了華夏九大族系融合產生炎黃族的過程,並對大漢帝國的性質進行定論,而太學府也相應制定了《華夏本源考證》,透過二百多位學者,三百二十多篇論證和考據,對《華夏本源》一文進行科學系統的論證。
在編訂完《華夏本源》一文,劉協立刻下了兩道聖詔,第一道確定新文和國語為華夏文和華夏語,所有華夏人都必須學習,無論是炎黃族,還是戎羌諸族、西南諸族、氐胡諸族三兄弟族。
第二道聖詔是一片《謝罪書呈》,向全國四百萬確定為華夏大民族內身份的所有曾經或仍為傭工的帝國子民道歉。
第一道聖詔很快下發,但第二道聖詔卻被陳群拼死攔住,他向劉協強諫道:“聖上豈能無錯,有悔之心足矣,然聖上為帝國之象徵,若聖上致歉,則帝國致歉,此詔將使帝國混亂!”
陳群一面不顧自己違法,一面發公函給中央治略府,讓經濟總院承擔該責任,由蔣琬向全國屬於華夏族系的傭工道歉,再發公函給中央國民院,讓荀彧緊急召開治略府違德整改限令表決會,並和荀彧一起動用各種可以調動的力量,透過該決議,逼中央治略府向天下承認使用傭工為中央治略府經濟總院的過錯,責令在三年內實現整改,並對相關受損人員每人賠償三十銀元。
蔣琬知道事關重大,雖有損自己的聲譽,但還是迅速下發中央治略府公告,向外致歉。劉協見事情已經無法挽回,只能在中央御府參政院內半公開承認錯誤。
由於大漢帝國四百萬傭工中,除了近百萬印度傭工外,其餘都在既定華夏族系範圍內,所以該公告一出,全國譁然,而在三年內,這三百萬傭工就會正式轉變為雜工,享受六十銀元一年的雜工待遇,各商社、莊園和農場主都是大為震驚,但《華夏本源》已經在全國報刊公開發印,各自都沒有阻礙的辦法。
這一次的突然舉措雖然使大漢帝國從此失去的傭工經濟的基礎,但也大幅度刺激了工人階級的誕生,同時,也很有力的促進整個大漢帝國內的團結,幾乎所有人都能夠融入進入華夏民族的範圍內,並且有詳細的官方論證書呈,帝國下層可以說是一片歡呼。
從《華夏本源》的誕生開始,華夏民族的範圍就得到詳細的界定,炎黃、戎羌、西南和氐胡四大民族構成的華夏民族成為大漢帝國的主體,並開始實現了進一步的融合,為華夏民族走向大漢民族(大漢民族的界定範圍是以華夏民族為主體,包含各個省範圍的各個民族組成大漢帝國的全民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炎黃民族的大範圍移民開拓,新文和國語的全面推行,《華夏本源》對民族意識的凝聚,整個華夏民族內的新一次融合也開始迅速展開。
在這個過程中,《華夏本源》就讓大漢帝國成為一棵樹,在炎黃民族的主軀幹上,生長著無數枝葉,所有的枝葉凝聚在一起,終於成為這個大漢帝國。
對大漢帝國的學者們而言,《華夏本源》才是一個開始,由於整個歷史構架已經完全連線,現在要做的尋找《華夏本源》的各項證據,而不是死命鑽研《華夏本源》,劉協的意思也是既要透過史書典籍來判斷,也要透過實體證據來論證,在這種上層態度的支援下,大漢帝國也開始了對國內史書中提及的都城進行探查。
第十一卷 帝國動盪 第三十二章 帝國風華
《華夏本源》的誕生有很重要的歷史功績,也有非常重要的社會作用,是維持目前大漢帝國存在的根基民族學說,為了進一步證明該學說,一方面在文教總院內對《史記》進行修訂,另一方面,正式在朝歌舉行商朝遺址的挖掘工作,在渭水流域和洛水流域尋找陶唐朝和夏朝的城市遺蹟,在荊楚尋找炎帝部落的遺蹟。
由於《尚書》是西周末年成型,在商朝已經有了初步的版本,因為孔子再次編訂過,所以一直被尊為儒家經典,也是萬經之首,但在廢除儒家勢力之後,根據《尚書》的原材取自《虞書》、《夏書》、《商書》和《周書》四朝史籍,故改稱《尚書》為萬史之首,不再保留儒家經典的說法,認為《尚書》是華夏文明中史官記錄的衍生,而不是某一學派觀點的典籍,並對儒家將《尚書》做為本學派典籍,有自提身份之嫌疑,除道學引申於前朝諸史官之事言而成,與《尚書》同源而出,故可以尊《尚書》為上古經典外,任何其他學派都不得尊《尚書》為本學派典籍。
但也承認由於尚書歷經多次編訂,其準確性已經大為折扣,所以對《尚書》的論證也成為了大漢歷史學者的首要任務。
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