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次列本卦之《象辭》,然後列本爻之《象辭》,與沈氏、都氏之書又各不同。存之以為二家之外傳,亦無不可也。
(案:此書及《三易洞璣》皆邵氏《皇極經世》之支流也。《三易洞璣》全推衍於《易》外,故入之數學。此及倪元璐《易內外儀》,有轇轕於《易》外者,猶有據經起義發揮於《易》中者。且皆忠節之士,當因人以重其書。故此二編仍附錄於《經部》焉,非通例也。)
△《皃易內儀以》·六卷、《皃易外儀》·十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倪元璐撰。元璐字玉汝,上虞人。天啟壬戌進士。歷官戶部尚書,兼禮部尚書、翰林學士。崇禎甲申殉難。世祖章皇帝賜諡文貞。事蹟具《明史》本傳。
是書《內儀以》專以《大象》釋經,每卦列卦爻辭至《大象》而止。以六十四卦《大象》俱有以字,以之為言用也,故以名書。《外儀》則有《原始》、《正言》、《能事》、《盡利》、《曲成》、《申命》六目,而又別為小目以紀之。皆取《繫辭》中字義名篇,篇各有圖。朱彝尊《經義考》曰:“倪氏元璐《皃易內儀》六卷,《外儀》十五卷。《內儀》之下無以字。”然此編為當時刊本,實有以字,則《經義考》誤脫也。其名《皃易》者,蔣雯階《序》謂:“公作《皃易》,皃者,姓也”。考《說文》倪、皃本二字,惟《漢書·皃寬傳》皃與倪同,則是古字本可通用。然考元璐《自序》實作孩始之義,其文甚明。則雯階不免於附會。
萬曆中紫溪、蘇濬已先有《兒易》,豈亦寓姓乎。元璐是書,作於明運阽危之日,故其說大抵憂時感世,借《易》以抒其意,不必盡為經義之所有。然《易》興於中古,而作《易》者有憂患。其書不盡言,其言不盡意,而引伸觸類,其理要無不包。《春秋繁露》,其言不盡比附《春秋》,而儒者至今尊用之,為其大義與《春秋》相發明也。元璐是書,可作是觀,蓋與黃道周《三易洞璣》等書同為依《經》立訓者也。其人足並傳,其言亦足並傳。必以章句訓詁核其離合,則細矣。
△《卦變考略》·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董守諭撰。守諭字次公,鄞縣人。天啟甲子舉人。是書成於崇禎癸未。大旨以卦變之說出於漢學,程子始廢斥之。朱子謂伊川不信卦變,故於柔來文剛等處無依據,於是兼採其說,又以意變之,凡十九卦,今《本義》第九圖是也。然朱子《上經》釋變卦者九,唯《訟卦》與《卦變》圖同。餘則如《隨》自《困》、《噬嗑》、《未濟》來,據圖則自《否》、《泰》來。《下經》釋變卦者十,唯《晉卦》與圖同。餘則如《復》變《師》、《姤》變《同人》之類,例以《復》初上為《師》之二,《復》二下為《師》之初,《姤》初上為《同人》之二,《姤》二下為《同人》之初,及與初九變為初爻之八,初六變為初爻之七,皆不免前後異例。於是上考郎顗、京房、蜀才、虞翻諸家之說,定為此圖。每卦皆參列古法,斷以己意。宋元諸儒以及明來知德之屬亦參考焉。其言率有根據,不同他家之穿鑿。其證以《彖》文,雖不免有所附會。然如謂《屯》本《坎》卦,初六升二,九二降初,是為“剛柔始交”。《比》本《師卦》,一陽居二,則為師眾所宗,故為《師》。變而居五則為天下所附,故為《比》。《謙卦》《乾》之上九來居《坤》三,是天道下濟而光明。《坤》之六三上升《乾》位,是地道卑而上行。《豫卦》《復》初變五體《比》象,故利建侯。《復》初升二體《師》象,故利行師。於《經》文亦往往巧合。惟其篇末有曰:“或謂變乃《易》中之一義,非畫卦作《易》之本旨,愚獨以為不然。”則主持未免太過。夫《乾》、《坤》之生六子,猶陰陽之生五行也。其配而為六十四卦,猶干支之配為甲子也。
其因卦而推奇偶之變,猶干支相配而推衝合制化也。駁卦變者謂“不應先有某卦,後有某卦”,是猶談五行者謂“水生於庚辛,不化於丙辛。火生於甲乙,不化於戊癸也”。主卦變者以此為作《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來,是又猶以化氣為本氣,亦乖五行相生之旨矣。故卦變之說不可謂非《易》之一義,亦不可謂為本義。漢以來儒者相傳,要必有取,並存以備參考可矣。
△《古周易訂詁》·十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明何楷撰。楷字元子,晉江人。天啟乙丑進士。官至吏科給事中。唐王聿鍵起兵於閩,以為禮部尚書。旋為鄭芝龍所軋,憤恚而卒。事蹟具《明史》本傳。
是書成於崇禎癸酉,蓋其埂�督�鮮彼�鰲>砟└揭浴洞鸝臀省芬黃��柃��匝允筆亂病9燮洹蹲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