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部分(第2/4 頁)
師不利對做生意來說,有時並不是壞事,因為開始做生意碰到困難險阻,日後一定會倍加謹慎。如果一開始做生意就賺了一大筆,日後就凡事都看得太簡單,結果一定敗得不可收拾。
因此,善謀者,在生意開頭多讓步,然後猛玩你一把,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產業報國,服務社會
俗話說“無商不奸”,生意人的本務就是賺錢,就是“惟利是圖”。然而極端地惟利是圖,未必就能真正地賺到錢。人既然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對這個社會盡義務。如果被社會所唾棄,即使鈔票堆積如山,又有什麼意義呢?獲得暴利的人已經不能稱為生意人,而應當稱為“暴徒”。
金錢要取之有“道”才能源遠流長,如果明知是不義之財,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再說,那是不能長久的。給顧客提供商品,這是一種服務,從中賺取的一點兒利潤,那是一種應得的服務費。“我們靠這點兒服務費生活,是活得光明磊落、理直氣壯。”這些給自己壯膽說給社會聽的話一定得牢記。
現在假定我們把不能使用的商品賣給顧客,顧客的需要不能滿足,那麼花了錢便等於受騙。生意人欺騙顧客就是欺騙社會、背叛社會,那麼你的店就會被顧客所唾棄,也就是被社會所唾棄。這樣的人絕對無法長久在商場上立足,一定要被淘汰的。“服務社會”的口號多麼重要啊。
一個自營者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的收入,除了自己在顧客之中建立信譽之外,別無他途。贏取信譽的方法就是想辦法制造優良耐久的產品,皆大歡喜,不但顧客愛上你的店,甚至要迷上你的店。這樣,你確實為社會提供了服務,而你也賺到了錢。
經商、上班、做買賣———每一種方法在賺取生活費的同時,也對社會提供了服務。因此,只為賺錢,而不顧一切道義原則這是不行的。不重道義的人,等於是自己放棄了生存於社會中的權利。
總之,做生意依靠“提高服務質量”賺取更高利潤。便宜就好,先賺一筆再說,這樣頂多也只是這一筆。難道你做生意就是存心欺騙社會一輩子嗎?你不想提供一點兒永不褪色的、永遠能夠滿足顧客需要的服務,而要永遠地到處出賣自己的信譽騙取暴利嗎?
自營者努力做生意是好事,但是忽視甚至輕視“服務社會”那很可能弄得身敗名裂,因此生意人在努力做生意努力賺錢的同時,切記這個認識,你便知道,如果缺乏“服務社會”這個招數,就別做生意。
在日本被稱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深諳此道。在其“松下電器信條”第一條中揭示了“產業報國的精神”。他說:“產業報國是本公司最高原則,我們產業人應奉為第一要旨。”
松下認為,企業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重視“第二吸引力”,恰當地處理企業與公眾、政府之間的關係,在制定決策時,要顧全大局。他認為,公司要對社會具有責任感,要與社會共發展,公司乃是社會的公器。總之,一家公司,如果只想不擇手段、強取豪奪、賺錢第一、不顧他人死活,肯定不會有太大的發展,而且最終會被公眾所唾棄。為能使自己的公司對社會和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松下幸之助在締建“商業王國”時,就制定了有名的“松下三原則”:1。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
2。增進社會福祉。
3。增進國家財富。
以後這三項原則又發展成為“松下七精神”:產業報國;公平正大;和親一致;奮鬥向上;禮節謙讓;順應同化;感謝報恩。並且成為松下公司全體員工的信條。
事實上,不僅松下公司注重公眾利益,其他許多在國際市場上成績突出的企業,也無不將重視“第二吸引力”作為吸引消費者的重要手段。
以雀巢公司為例,在20世紀70代末期,西方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雀巢食品公司也隨之陷入困境。為了增加銷售額,公司極力向第三世界國家的家庭推銷人工合成嬰兒食品。沒想到,此舉招致各方面的反對和批評。人們紛紛指責雀巢公司是在誘使那些本來該用母乳哺育嬰兒的母親們去購買那些她們消費不起的兒童食品。一時間,雀巢公司處於十分難堪的被動境地。1982年,馬歇爾出任總裁。他認為,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是企業得以生存的重要前提,為此,他做出一個果敢的決策:順應民意,停止透過廣告來刺激嬰兒食品的生產和銷售。為保證這一決策得以迅速實施,馬歇爾還成立了以緬因州議員莫斯克為首的委員會督促雀巢公司的行動。此外,他又親自同支援抵制嬰兒食品的教會首腦會晤,求得了他們的理解。透過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