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3/4 頁)
戍而立,務據形勝,不資丁賦。具列如左:
靜州,觀察。本泰州之金山。天慶六年升。
鎮州,建安軍,節度。本古可敦城。統和二十二年皇太妃奏置。選諸部族二
萬餘騎充屯軍,專捍禦室韋、羽厥等國,凡有徵討,不得抽移。渤海、女直、漢
人配流之家七百餘戶,分居鎮、防、維三州。東南至上京三千餘里。
維州,刺史。
防州,刺史。
河董城。本回鶻可敦城,語訛為河董城。久廢,遼人完之以防邊患。高州界
女直常為盜,動掠行旅,遷其族於此。東南至上京一千七百里。
靜邊城。本契丹二十部族水草地。北鄰羽厥,每入為盜,建城,置兵千餘騎
防之。東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
皮被河城。地控北邊,置兵五百於此。防託皮被河出回紇北,東南經羽厥,
入臚朐河,沿河董城北,東流合沱漉河,入於海。南至上京一千五百里。
招州,綏遠軍,刺史。開泰三年以女直戶置。隸西北路招討司。
塔懶主城。大康九年置。在臚朐河。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
東京道
東京遼陽府,本朝鮮之地。周武王釋箕子囚,去之朝鮮,因以封之。作八條
之教,尚禮義,富農桑,外戶不閉,人不為盜。傳四十餘世。燕屬真番、朝鮮,
始置吏、築障。秦屬遼東外徼。漢初,燕人滿王故空地。武帝元封三年,定朝鮮
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後漢出入青、幽二州,遼東、玄菟二郡,沿革
不常。漢末為公孫度所據,傳子康;孫淵,自稱燕王,建元紹漢,魏滅之。晉陷
高麗,後歸慕容垂;子寶,以勾麗王安為平州牧居之。元魏太武遣使至其所居平
壤城,遼東京本此。唐高宗平高麗,於此置安東都護府;後為渤海大氏所有。大
氏始保挹婁之東牟山。武后萬歲通天中,為契丹盡忠所逼,有乞乞仲象者,度遼
水自固,武后封為震國公。傳子祚榮,建都邑,自稱震王,併吞海北,地方五千
裡,兵數十萬。中宗賜所都曰忽汗州,封渤海郡王。十有二世至彝震,僣號改元,
擬建宮闕,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為遼東盛國。忽汗州即故平壤城也,號
中京顯德府。太祖建國,攻渤海,拔忽汗城,俘其王大諲譔,以為東丹王國,
立太子圖欲為人皇王以主之。神冊四年,葺遼陽故城,以渤海、漢戶建東平郡,
為防禦州。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升為南京。
城名天福,高三丈,有樓櫓,幅員三十里。八門:東曰迎陽,東南曰韶陽,
南曰龍原,西南曰顯德,西曰大順,西北曰大遼,北曰懷遠,東北曰安遠。宮城
在東北隅,高三丈,具敵樓,南為三門,壯以樓觀,四隅有角樓,相去各二里。
宮牆北有讓國皇帝御容殿。大內建二殿,不置宮嬪,唯以內首使副、判官守之。
《大東丹國新建南京碑銘》,在宮門之南。外城謂之漢城,分南北市,中為看樓。
晨集南市。夕集北市。街西有金德寺,大悲寺,駙馬寺,鐵幡竿在焉;趙頭陀寺;
留守衙;戶部司;軍巡院,歸化營軍千餘人,河、朔亡命,皆籍於此。東至北烏
魯虎克四百里,南至海邊鐵山八百六十里;西至望平縣海口三百六十里,北至挹
婁縣、範河二百七十里。東、西、南三而抱海。遼東出東北山口為範河,西南流
為大口,入於海;東梁河自東山西流,與渾河合為小口,會遼河入於海,又名太
子河,亦曰大梁水;渾河在東梁、範河之間;沙河出東南山西北流,徑蓋州入於
海。有蒲河;清河;浿水,亦曰泥河,又曰桑�筱���嗌{芋之草;
駐蹕山,唐太宗徵高麗,駐蹕其嶺數日,勒石紀功焉,俗稱手山,山巔平石之上
有掌指之狀,泉出其中,取之不竭。又有明王山、白石山,亦曰橫山。天顯十三
年,改南京為東京,府曰遼陽。戶四萬六百四。轄州、府、軍、城八十七。統縣
九:
遼陽縣。本渤海國金德縣地。漢浿水縣,高麗改為勾麗縣,渤海為常樂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