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1/5 頁)
王公入門,樂作;至位,樂止。通事舍人引押冊大臣初動,樂作;置冊殿前香案
訖,就位,樂止。舁冊官奉冊,初動,樂作;升殿,置冊御坐前,就西墉北上位,
樂止。大臣上殿,樂作;至殿欄內位,樂止。大臣降殿階,樂作;復位,樂止。
王公三品以上出,樂作;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太常卿引皇帝降御坐入閣,樂止。
興宗重熙九年,上契丹冊,皇帝出,奏《隆安》之樂。
聖宗統和元年,冊承天皇太后,設宮懸、簨虡,太樂工、協律郎入。太后儀
衛動,舉麾,《太和》樂作;太樂令、太常卿導引升御坐,簾卷,樂止。文武三
品以上入,《舒和》樂作;至位,樂止。皇帝入門,《雍和》樂作;至殿前位,
樂止。宰相押冊,皇帝隨冊,樂作;至殿前置冊於案,樂止。翰林學士、大將軍
舁冊,樂作;置御坐前,樂止。丞相上殿,樂作;至讀冊位,樂止。皇帝下殿,
樂作;至位,樂止。太后宣答訖,樂作;皇帝至西閣,樂止。親王、丞相上殿,
樂作;退班出,樂止。下簾,樂作;皇太后入內,樂止。
冊皇太子儀:太子初入門,《貞安》之樂作。
冊禮樂工次第:四隅各置建鼓一虡,樂工各一人;宮懸每面九虡,每虡樂工
一人;樂虡近北置柷、敔各一,樂工各一人;樂虡內坐部樂工,左右各一百二人;
樂虡西南武舞六十四人,執小旗二人;樂虡東南文舞六十四人,執小旗二人;協
律郎二人;太樂令一人。
唐《十二和》樂,遼初用之,《豫和》祀天神,《順和》祭地祗,《永和》
享宗廟,《肅和》登歌奠玉帛,《雍和》入俎接神,《壽和》酌獻飲神,《太和》
節升降,《舒和》節出入,《昭和》舉酒,《休和》以飯,《正和》皇后受冊以
行,《承和》太子以行。
遼《十二安》樂:初,梁改唐《十二和》樂為《九慶》樂,後唐建唐宗廟,
仍用《十二和》樂,晉改為《十二同》樂。《遼雜禮》“天子出入,奏《隆安》;
太子行,奏《貞安》”,則是遼嘗改樂名矣。餘十安樂名缺。
遼雅樂歌辭,文闕不具;八音器數,大抵因唐之舊。
八音:
金縛、鍾
石球、磬
絲琴、瑟
竹籥、簫、竾
匏笙、竽
土籥
革鼓、鼗
木柷、敔
十二律用周黍尺九寸管,空徑三分為本。道宗大康中,詔行秬黍所定升斗,
嘗定律矣。其法大抵用古律焉。
大樂
自漢以來,因秦、楚之聲置樂府。至隋高祖詔求知音者,鄭譯得西域蘇祗婆
七旦之聲,求合七音八十四調之說,由是雅俗之樂,皆此聲矣。用之朝廷,別於
雅樂者,謂之大樂。晉高祖使馮道、劉煦冊應天太后、太宗皇帝,其聲器、工官
與法駕,同歸於遼。
聖宗統和元年,冊承天皇太后,童子弟子隊樂引太后輦至金鑾門。
天祚皇帝天慶元年上壽儀:皇帝出東閣,鳴鞭,樂作;簾卷,扇開,樂止。
太尉執臺,分班,太樂令舉麾,樂作;皇帝飲酒訖,樂止。應坐臣僚東西外殿,
太樂令引堂上,樂升。大臣執臺,太樂令奏舉觴,登歌,樂作;飲訖,樂止。行
臣僚酒遍,太樂令奏巡周,舉麾,樂作;飲訖,樂止。太常卿進御食,太樂令奏
食遍,樂作;《文舞》入,三變,引出,樂止。次進酒,行臣僚酒,舉觴,樂作;
皇帝入西閣,樂止。次進食,食遍,樂作;《武舞》入,三變,引出,樂止。扇
合,簾下,鳴鞭樂作;皇帝入西閣,樂止。
大樂器:本唐太宗《七德》、《九功》之樂。武后毀唐宗廟,《七德》、
《九功》樂舞遂亡,自後宗廟用隋《文》、《武》二舞。朝廷用高宗《景雲》樂
代之,元會,第一奏《景雲》樂舞。杜佑《通典》已稱諸樂並亡。唯《景雲》樂
舞僅存。唐末、五代板蕩之餘,在者希矣。遼國大樂,晉代所傳。雜禮雖見坐部
樂工左右各一百二人,蓋亦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