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勇士處在敵人的密集火力包圍之中,如果他們站不住腳,被反擊到河裡,那就前功盡棄了。
趙章成要親自指揮發射這三發炮彈。
他走到石崖上,捋起衣袖,平直伸出手臂,探起拇指,將視線、拇指、敵人反撲的隊形瞄成一線,這便是炮兵缺少必要器材時的目測距離法,這種方法比較簡便,但由於僅靠目測,誤差一般比較大,沒有豐富的實際操作經驗,是很難掌握的。趙章成正是憑藉他苦練的神奇的目測本領,一連串唱出了一系列方向、標高、距離等數字。
隨著趙章成的一聲大喝:“放!”第一發炮彈嗖地一聲飛了出去,轟隆一聲,在反撲上來的敵人堆裡爆炸,霎時間,十多個敵人倒了下去。
這一炮把敵人炸了個靈魂出竅,好半天敵人才組織起隊形,哇哇亂叫著又要往上衝。趙章成的第二炮又響了,這一炮依然又準確地命中了在後面壓陣的指揮官,在前面衝鋒的敵人一看當官的死了,又亂哄哄地退了回去。
過河的17勇士趁機佔領了有利陣地,有效地組織起火力還擊。
木船又劃回來了,第二批勇士又向對岸衝去。
當敵人準備再做最後一次衝擊的時候,趙章成的第三炮徹底粉碎了他們的夢想。炮彈爆炸後,巨大的氣浪和迸飛的彈片把敵人的隊形炸了個亂七八糟,敵人只好又連滾帶爬地退了回去。
第二批勇士靠岸後,第三批勇士又上了船。河對岸的灘頭陣地,已經牢牢地控制在我們的手中。
終於,號稱悍勇無比的川軍,在紅軍面前被打得抬不起頭來,見過河的紅軍越來越多,火力越來越猛,自感渡口已無力奪回,只好收拾殘兵敗將奪路而逃了。
趙章成的這三炮,在決定戰鬥勝負的關鍵時刻,起到了力挽狂瀾的決定性作用,這神奇的三炮,永遠載入了中國炮兵的史冊。
過河的官兵在對岸又找到了兩隻渡船,渡河速度明顯加快了。可是3萬餘兵馬,僅靠這三隻小船擺渡顯然是太慢了,即便日夜不停地擺渡,十天半月也難以將全軍渡過,河流湍急,岸壁陡峭,架橋又顯然無望,而尾隨身後的國民黨中央軍薛嶽、吳奇偉、周渾元部,已經馬不停蹄地逼壓過來。如果讓他們追上,在如此狹小的地區進行決戰,顯然紅軍又將面臨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驗。
燈盞如豆,在昏暗的夜幕裡搖曳著熹微的光。劉伯承對著一張軍用地圖反覆察看。
突然他眼光一亮,一個新的方案像溫暖的火團一樣驅散了面前的黑暗。
他驚喜地在地圖上發現, 沿河上溯320裡,有一座標出的鐵索橋叫瀘定橋。如果能把這座橋奪過來,紅軍也許只用三五天就可以全部過江了,這樣就可以把敵人遠遠甩到身後。
這又是一場硬仗, 讓誰去打呢?讓紅4團去,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都是能啃硬骨頭, 能打惡仗的戰將。對了,還要讓紅1團過河鞏固渡場後,再派出一支部隊從東岸支援紅4團,這樣奪取瀘定橋就更有把握了。
劉伯承將這一切都考慮周密後,立刻讓通訊兵把紅4團的團長、政委召到前指。
27日清晨,紅4團從安順場出發,沿大渡河西岸,向瀘定橋奔去。
全程320華里,限時3天趕到。
路是蜿蜒曲折、忽起忽伏的單邊羊腸小道。左邊是高入雲霄、陡峭如削的石壁,右邊是奔騰咆哮的河水,山腰是終年不化的積雪,稍有不慎,就會摔下江岸,掉入河中。
沿途與小股敵人遭遇, 對岸敵人的射擊……紅4團的指戰員們都置之不理,只有一個念頭:以最快的速度趕到瀘定橋。
28日凌晨,前指又發來劉總急電,命令紅4團提前1天趕到瀘定橋。
這就是說,一天之內,必須行軍240裡。
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天剛擦黑,又下起了大雨,溼漉漉的石板路上,好像被人打上了油一樣光滑,行走十分困難。
正在此時,對岸又出現了火光,原來敵人的援兵也在向滬定橋趕。
敵我之間僅隔一河,如果敵人發現我們是紅軍,跟我們打起來,那奪橋的任務就泡湯了。
即便敵人未發現我們的行蹤,可是他們明火執仗,行軍速度快,如果搶先到達瀘定橋,將來我們奪橋時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奪橋的困難會增加十倍。
“事到險時須放膽,我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一人點上一支火把,裝做川軍跟他們拼時間,反正隔著江岸,他們一時弄不清情況,也不好貿然向我們開火……”
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