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路出峽,南北廓然。又二里,溪轉而南,有大路逾岡而東者,由李田入邑之路也;隨溪南下者,路江道也。於是北望豁然無礙,見禾山高穹其北,與李田之望禾山無異也。始知牢芳嶺之東,又分一支起為禾山;從牢芳排列南至高石坳者,禾山西環之支,非即一山也。〔禾山西南有溪南下,至此與龍山大溪合而南去,路亦隨之。〕五里至龍田溪,轉東行溪上,居肆較多他處。渡溪,循溪南岸東向行。三里,溪環東北,路折東南,又三里,溪自北來複與路遇,是為路江。先是與靜聞約,居停於賀東溪家,至路江問之,則前一里外所過者是;乃復抵賀,則初一日靜聞先至路江,遂止於劉心川處;於是復轉路江。此裡餘之間,凡三往返而與靜聞遇。
初十日昧爽,由路江以二輿夫、二擔夫西行。循西來小水,初覺山徑凹豁,南有高峰曰石泥坳,永寧之界山也;北有高峰曰龍鳳山,即昨所過龍山溪南之峰也,今又出其陽矣。共十里為文竺,居廛chán住房地頗盛,一水自南來,一水自西下,合於村南而東下路江者也。路又溯西溪而上,三里人巖壁口,南北兩山甚隘,水出其間若門。二里漸擴,又五里為橋頭,無橋而有市,永新之公館在焉。〔分兩道:〕一路直西向茶陵,一路渡溪西南向勒jí子樹下。於是〔從西南道,〕溪流漸微,七里,過塘石,漸上陂陀。三里,登一岡,是為界頭嶺,湖廣、江西分界處也。蓋崇山南自崖子壠,東峙為午家山。東行者分永寧、永新之南北界,北轉者至月嶺下伏為唐舍,為茶陵、永新界。下岡,水即西流,聞黃雩rú仙在其南,遂命輿人迂道由皮唐南入皮南,去界頭五里矣。於是入山,又五里,〔南越一溪,即黃雩下流也。〕遂南登仙宮嶺,五里,逾嶺而下。望南山高插天際者,亦謂之界山,即所稱石牛峰,乃永寧、茶陵界也,北與仙宮夾而成塢。塢中一峰自西而來,至此卓立,下有廟宇,即黃雩也。至廟,見廟南有澗奔湧,而不見上流。往察之,則卓峰之下,一竅甚庳bēi低矮,亂波由竅中流出,遂成滔滔之勢。所稱黃雩者,謂雩祝祈雨之祭祀之所潤濟一方甚涯也。索飯於道士,復由舊路登仙宮嶺。五里,逾嶺北下,又北十里,與唐舍、界頭之道合。下嶺是為光前,又有溪自西而東者,發源崖子壠,〔在黃雩西北重山中。〕渡溪又北行三里,過崇岡。地名。又二里,復得一溪亦東向去,是名芝水,有石樑跨其上。渡梁即為勒子樹下,始見大溪自東南注西北,而小舟鱗次其下矣。自界嶺之西嶺下,一小溪為第一重,黃雩之溪為第二重,崖子壠溪為第三重,芝水橋之溪為第四重。惟黃雩之水最大,俱從東轉西,合於小關洲之下,西至勒子樹下而勝舟,至高隴而更大雲。“勒子”,樹名,昔有之,今無矣。
楚遊日記
楚:湖廣佈政司轄境為楚國故地,簡稱楚。
《楚遊日記》備述詳細。在《徐霞客西遊記》第二冊,原題“楚”並有提綱:“丁丑正月十一自勒子樹下往茶陵州、攸縣。過衡山縣至衡州,下永州船,遇盜。復返衡州,藉資由常寧縣、祁陽縣,歷永州至通州,抵江華縣。復由臨武縣、郴州過陽縣,復至衡州。再自衡州入永,仍過祁陽,閏四月初七入粵。遇盜始末”。
其遊程大致與以上提綱相符,其記對湖南各景的描繪多伴有對山形地貌的考察,對各水的辨析。
遇盜是2月11日,記中所記簡直是遭搶劫,而在劫難之中,對世態人心的體悟更深一層,其間突現了靜聞的風範和高大形象,讀來令人回味不盡唏噓不止。
因楚遊日記多,路途長,這裡不再一一詳述。
丁丑(公元1637年)正月十一日是日立春,天色開霽。亟飯,託靜聞隨行李從舟順流至衡州,期十七日會於衡之草橋塔下,命顧僕以輕裝從陸探茶陵、攸縣之山。及出門,雨霏霏下。渡溪南涯,隨流西行。已而溪折西北,逾一岡,共三里,復與溪遇,是為高隴。於是仍逾溪北,再越兩岡,共五里,至盤龍庵。有小溪北自龍頭山來,越溪西去,是為巫江,乃茶陵大道;隨山順流轉南去,是為小江口,乃雲嶁山道。二道分於盤龍庵前。〔小江口即蟠龍、巫江二溪北自龍頭至此,南入黃雩大溪者。〕雲嶁山者,在茶陵東五十里沙江之上,其山深峭。神廟初,孤舟大師開山建剎,遂成叢林。今孤舟物故,兩年前虎從寺側攫jué抓取一僧去,於是僧徒星散,豺虎晝行,山田盡蕪,佛宇空寂,人無入者。每從人問津,俱戒通“誡”莫入。〔且雨霧沉霾,莫為引導。〕餘不為阻,從盤龍小路,〔南沿小溪二里,復與大溪遇。〕南渡小溪入山,雨沉沉益甚。從山夾小路西南二里,有大溪自北來,直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