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蹴鞠(第1/3 頁)
按照戰國時的說法,蹴鞠是黃帝發明的。在打敗蚩尤後,黃帝將蚩尤的“胃”做成“鞠”,命士卒射之,多中者賞,並“令作蹴鞠之戲,以練武士”。上古的事情難以考證,但至少在戰國時,蹴鞠就非常流行了。蘇秦曾說齊國都城臨淄的百姓以“賭博、蹴鞠”為樂。
入漢以來,人們對蹴鞠的喜愛依然不變。
上至天子、下至黔首,好之者極多。“裡有俗,黨有場,康莊逐馳,窮巷蹋鞠”,還出現了被稱為“鞠客”的專業球員,投身貴族門下,為他們獻技表演。乃至有因為蹴鞠而喪命的,前漢時,有一個叫項處的人,身體不好,醫生囑咐他不要“為勞力事”,但他充耳不聞,依然蹴鞠如故,結果因此嘔血而亡,可見蹴鞠的受歡迎程度。
當世蹴鞠分為三類。
一類是表演性質的“蹴鞠舞”,表演者隨著音樂,以踢“鞠”為舞,技巧高明的還能同時擊鼓、奏樂。其次稱為“白打”,一個球門,或兩人對踢、或兩隊比試。這兩類都是以技巧為主。第三類便是正式的比賽了。
正式的比賽中,有球場、有球門、有規則、有裁判,兩隊上陣,以將球踢入球門多者為勝。相比前兩類,此類比賽的對抗性非常激烈,不單單激烈,甚至可以說是兇狠,在身體接觸的時候允許使用摔跤的技巧。一場比賽下來,球員們被摔個七葷八素、頭破血流都是常事。
也因此,本朝前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把前漢人所寫的《蹴鞠二十五篇》列入了“軍事伎巧類”。而在事實上,也正如江禽所言,“蹴鞠”的確是軍中用來訓練士卒的一種手段。
透過蹴鞠,一來可以鍛鍊士卒的體魄;二來透過激烈的身體對抗,可以激發出士卒的勇悍、不服輸精神;三來兩方對戰,又能培養士卒的團隊精神;四來因有裁判、有規則,又可以使士卒養成服從命令的習慣。令下則勇往直前,令禁則伏首貼耳。
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蹴鞠並有鼓舞士氣的作用,前漢冠軍侯霍去病出徵塞外,孤軍深入,遠離主力,有糧草斷絕的危險,他便建起球門,“穿域蹋鞠”,帶著士卒們玩兒起了蹴鞠。
……
蹴鞠的球場稱為“鞠城”。
潁陰中便有一座“鞠城”,荀貞雖不善此技,但他的族人中多有愛好者。閒暇無事時,若有比賽,他有時也會去觀看。一球若進,全場歡呼;一方若負,捶胸頓足。為爭一球,不惜頭破血流;為得一勝,輕傷而不退。這種狂熱的氣氛、激烈的對抗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所以,在琢磨該用何種辦法操練里民時,他頭一個想到的就是“蹴鞠”。並且,根據他來亭中後的觀察,繁陽亭的住民對蹴鞠也是很愛好的。他就曾在安定裡的彈室中見過“球門”,也曾在南平裡見過有人在巷中踢球,便連那無賴“武貴”,在他家的院中也見到了一個“鞠”。
里民有基礎,蹴鞠又能當成訓練的手段,兩全其美,何樂不為呢?如果上來就練佇列、操技擊,里民們就算不反對,但肯定也會興趣缺缺。與其如此,不如投其所好。
陳褒拿出“鞠”後,里民們驚喜騷動的樣子一一落入他的眼中,他心中陡然一鬆,想道:“此事成了!”示意杜買、陳褒命里民安靜,笑道,“不錯,就是‘鞠’。”
有膽大的里民問道:“亭長,你拿個‘鞠’出來作甚?”
“如今農閒,天也不冷不熱,正是蹴鞠的好時節。我拿個‘鞠’出來,當然是為了蹴鞠了!”
“蹴鞠?不是操練麼?”
荀貞一笑,說道:“蹴鞠就是操練!”
里民們聞言大喜,都是精神一振,議論紛紛,不管是喜歡蹴鞠的抑或對蹴鞠沒啥興趣的,都說道:“早知操練便是蹴鞠,今兒該早來!”
喜歡蹴鞠的埋怨遲到的那些人:“都怪你們!看看現在都什麼時辰了!馬上就快晌午了!再分隊、再立場地,能踢多大會兒?”
不喜歡蹴鞠的也埋怨那些遲到的人:“就不能早點來?你們要能早點來,就能早點兒看上比賽了。……,上次看蹴鞠還是寒食的時候,一晃眼,小半年過去了。”
里民們都迫不及待地央求荀貞:“亭長,既然蹴鞠就是操練,那便快點開始!”
又有人說道:“蹴鞠要有鞠城,這丘陵之間,地方雖不大,但上場的人少點也足夠用了。只是,鞠門呢?”
荀貞命令黃忠掀開了車上的席子,露出下邊的物事,是六塊木板。每塊木板的下邊都有一個半月形的缺口,這缺口便是球門。六塊木板,六個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