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荀衢(第2/4 頁)
門,迎面一個亭園。
亭園的左邊是一座閣樓,右邊是一個高臺,兩者之間有迴廊相連。
閣樓有三層高,峻拔陡峭,樓頂採用的是歇山頂,四角翹起。在最上邊的屋脊兩端各裝飾了一隻瑞鳥,作相對臥立狀。樓體雪白,門窗紅褐。樓外有階梯通入樓內,每一層都有涼臺。天氣好的日子,可立在上邊憑欄遠眺、觀賞風物;下雨雪時,因為涼臺上有腰簷挑出,足能遮風避雨,也可聚三五好友、擁爐飲酒。
這座閣樓,便是荀衢家人居住的地方;而右邊的高臺,則是荀衢給學生們授課的所在。
“荀君,家主正在亭中飲酒,要小奴去通報一聲麼?”
順著小奴的指向,荀貞看見在院中的亭園裡,可不是正有一人在亭下飲酒?他說道:“不必了,我過去就是。”小奴自退回前院,看守門戶。
亭子是四角攢頂,下有平臺,內建臥榻。四周環繞修竹花卉。如今秋季,花多凋零,竹子不多,稀稀疏疏的,但錯落有致,有的竹葉還泛著綠色,有的已經變黃了。
一個男子以手支頭,斜臥榻上。從荀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他沒有束髻,散發敞懷,空出的一隻手拿著青銅酒樽,閉著眼,在聽跪坐在榻前的兩個侍女鼓樂唱曲。
伴著樂聲,荀貞走到亭前。侍女們看見了他,想停下樂曲。荀貞搖了搖手,示意她們繼續。兩個侍女,一個擊磬,一個唱歌。磬聲清揚,歌聲婉約,唱的是“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卻是《薤露》。
《薤露》是一首輓歌,傳自漢初田橫的門人。田橫自殺後,其門人傷之,為作悲歌。前漢武帝時,李延年將之分為兩首,一個便是侍女正在唱的,一個則是《蒿里》。《薤露》送王公貴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送葬時,使挽柩者歌之。
荀衢性曠達,性子曠達的人往往不拘小節,因為不拘小節所以不會掩飾自己的癖好,即使會因此引起別人的詫異也不在乎。荀衢便是如此。他平生兩大愛好,一則飲酒,二則聽人擊磬、唱輓歌,聽到動情時,常常淚流滿面。
有人問過他:“君正盛年,當有壯志,緣何好此哀曲?聞曲落淚,君為誰哭?”
他回答道:“‘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我雖盛年,但二十年前,方為少年,二十年後,又會在哪裡呢?‘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譬彼舟流,不知所屆’。人生在世,便再有壯志又有什麼用呢?最終只能如薤上的露水一般乾枯,魂歸蒿里。我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好聽輓歌,也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忍不住落淚啊!”
他的父親荀曇、叔叔荀昱皆名重一時,天下皆知,以為名士,但最終因黨錮之禍,一個歸隱、一個被殺。人們猜測這也許是他之所以會如此感慨的原因。
《薤露》不長,唱完之後,停頓了片刻,侍女又重唱了起來。這其間,荀衢一直沒有睜眼,荀貞耐心地等待。唱到第三遍時,荀衢的眼角流下淚水,他舉起酒樽,一飲而盡,將之摔倒地上,坐直身子,睜眼長嘯:“噫吁戲!人生天地間,忽然如遠客!”
荀貞撩起衣角,跪拜在地。
他名為荀衢的族弟,但實為荀衢的學生,所以一向執禮甚嚴。荀衢揮了揮手,說道:“起來,起來!跟你說多少次了,不要總這麼拘束無趣!”
“仲兄,今日天氣雖好,但秋風漸涼。穿衣還是需要多加謹慎的啊。”
荀衢只穿了件薄衣,還沒有掩懷,聽了荀貞的提醒,他渾不在意,抹去眼角的淚水,從榻上起身,由侍女給他穿上鞋子,扯住荀貞的手,笑道:“幾天沒見你,我手癢癢的。……,阿奴,取劍來。”侍女應了,退出亭外。
“阿四,你別的都不行,也就擊劍是個好手。在咱們族中,我算第一,你勉強也能排在第二了。有時候我也就奇怪了,要說你和公達都是我一手教出來的,公達怎麼就那麼不開竅呢?整天就知道抱著書牘讀來讀去。嘿,愁也愁死我了!”
他剛才尚情動淚流,轉眼就歡笑言談,轉變得很突然,但因其自然而然的態度,卻讓人並不覺得突兀,似乎就該如此。
荀貞說道:“公達聰穎,如有天授,遠過於貞。貞雖擊劍稍強,但那也是因為公達對此技不感興趣,所以才讓貞僥倖領先。”
“噯喲,你這拘謹無趣的樣子,倒是與公達一模一樣!你們兩個,一為我弟,一為我侄,從小跟著我讀書、長大,卻怎麼半點都不像我呢?阿四,你這一本正經的模樣跟誰學的?日後若有親友來訪,你說我怎麼好意思把你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