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荀攸之志(第4/5 頁)
天子立鴻都門學,令群小以蟲篆之技見寵於時,受不次之賞。如樂松、江覽、任芝、師宜官、梁鵠諸輩,不聞其有通經之稱,而俱僥倖以文辭、工書見寵,竟就都或入為尚書、侍中,或出為刺史、太守,乃至有受封侯賜爵者。這已經不但是敗壞吏治,更是在挖掘我大漢治國的根基了啊!”
鴻都門學是當今天子的一個“創制”。鴻都門,乃洛陽北邊一個宮門的名字。鴻都門學,即設定在此門內的一個學校。
在鴻都門學設定之前,帝國的中央學校只有兩所,一個是面向平民和部分官吏子弟的太學,一個是四姓小侯學,本是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四姓子弟設立的,後來只要是貴族子弟均可入學。這兩所學校的招生物件和招生範圍雖不同,但相同的是都以五經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而鴻都門學則類似後世的“藝術專科學校”,不學儒家經典,專一學辭賦、書畫等。
漢之得人,多從察舉而來,名臣良將多因明經入仕,而鴻都門學裡的學生卻都是精擅詩詞歌賦、書法畫畫的“才藝之人”。當今天子出於個人的愛好對他們委以重任,事實上也就是在察舉之外“以才藝取士”,這嚴重違背了正常的選舉制度,間接堵塞了學經儒生的仕進之路,沒多久就遭到了天下儒生的群起攻之。然而,當今天子卻一意孤行,完全不聽反對之音,依然我行我素。
荀攸是正統的儒生,對此很不滿。
荀貞倒是能理解“天子”一二,想道:“‘天子’立鴻都門學,固然有他個人愛好的原因,也有受閹宦推動的緣故,但今之察舉,流弊多多,或為權門所薦,或為世家彼此推舉,所得多非人,對朝政、地方無助,徒增權門、世家的勢力而已,而又朝堂之上宦官掌權,士大夫多結朋黨,地方上的豪族勢力亦越來越強大,民謠雲:‘州郡記,如霹靂,得詔書,但掛壁’。
“‘天子’內不能掌握朝堂,外不能控制郡縣,察舉所得之人又不堪使用,當然會想培養一批自己的親信,對外加強控制,對內抗衡士大夫,恐怕這也是他大加重用鴻都門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他這些想法都是平時自己琢磨得來的,不管對不對,都不會對“儒生”荀攸說。
他扭臉看了看坐在一邊兒的文聘,又看了看跪侍溫酒的小吏以及披甲執刀、侍立在帳外的董習諸人,笑道:“公達,現在不是在仲兄家裡,也並非族中辯經、論政之時,咱們只是出來遊玩的,你又何必說這些敗人興致的話呢?”
荀氏家學淵源,家門之內學業長講,自辦的也有族學,為薰陶學風,提高族中子弟的經學水平,平時隔三差五,或兩三月一次,或半年一次,都會將族中的後輩們聚集在一處,任由他們互相提出問題,互相詰難辯論。族中有對政治感興趣的年輕人,仿照此例,也常常會和各自交好的兄弟子侄組成不同的小圈子,相約共聚一室,議論時政、評點人物。
——荀攸、荀貞也是其中之一,也有一個他們自己的小圈子,常常相聚的有四五個人。這也是世家大族和寒門子弟的一個不同之處。一人計短,兩人智長。經常受此薰陶,經常身處在這樣的環境裡,世家出來的子弟對經書的理解明顯就要比寒門子弟深,眼界也更開廣。
荀攸從案上漆盤中撿了枚青豆,丟入嘴中,舉起剛剛溫好的酒,一飲而盡,亦遠望林外,只見沃野青苗,裡聚星羅,嘆道:“如此江山,如此江山。……,如果真能如貞之所言,假設有一日,朝廷解我黨錮。我必提三尺劍,登天子堂,與英雄謀,為天下除害,還海內晏然。”
荀攸和荀彧齊名族中,但性格不同。
荀彧更多的是溫文爾雅,奉行儒家的中庸之道,對人彬彬有禮,令人觀之如玉。
荀攸因為少孤,又早慧,面對外人的時候,可能表現得很謹慎,才華不外露,甚至會給人一種“此人怯弱”的印象,但作為他自小玩伴兒、對他極為了解的荀貞卻深知他極有膽氣,又因從祖父荀翌被宦官所害,祖父荀曇受牽連被禁錮終身的緣故,對宦官、奸佞深惡痛絕。
竹林外,有兩個人相伴行來。
——
1,庠序。
兩漢的學校,中央為“太學”,地方上郡國為“學”,縣道邑為“校”,鄉中為“庠”,裡聚為“序”。
2,四姓小侯學。
小侯,相對列侯而言。
3,天子的個人愛好。
漢靈帝“躬秉藝文,聖才雅藻”,“善鼓琴,吹洞簫”,熱衷文學創作,“作《追德賦》、《令儀頌》”,“自造《皇羲篇》五十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