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部分(第2/4 頁)
來辦,明天上午一早,我就要開始招募民團。”
……
兩萬餘漕工的匯聚很顯然是給李慶安施加壓力,或許是讓他分散精力,無暇過問官場之事,這是河南道官場給他下的絆子,當然,這裡面也有朝中某些高官的意思。
但李慶安卻從中發現了另一種商機,那就是兩萬漕工可以解決他人力不足的問題,河南道也有駐軍,但調動十人以上的軍隊必須要兵部的指令,而兵部尚書是楊國忠,可想而知了,他是調動不了一個士兵,加之漢唐會有雄厚的財力物力,人手不足的問題便迎刃而解。
次日一早,觀察使衙門便在汴州碼頭上擺下了招募臺,一杆紅色的大旗高高豎起,大旗上寫一個斗大的‘募’字,十幾名衙役和一百名親衛前後忙碌,維持秩序,李慶安親自坐鎮為招募官,在他身後站著二十名膀大腰圓的親衛,目光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情況。
早有人跑去碼頭大肆宣傳,一天三升米、兩百文錢,佩腰刀,穿皂袍,這些優厚的條件讓漕工們眼紅了,一天三升米可以養活全家人,兩百文錢比他們做漕工時累死累活還掙得多,有些人還在猶豫,但當這些猶豫之人想通時,已經沒有機會了,二萬漕工排成了十幾條長隊,一眼望不見尾。
二萬人中挑兩千人,而且個個是肌肉發達、能吃苦耐勞的漕工,這兩千人挑選得非常順利,年紀不超過三十歲,身高在七尺左右,能舉起一百斤的石鎖,最後這個標準不得不調到一百三十斤,中午時分,兩千人便招募齊全了。
李慶安把這二千人分為四個營,派自己親衛二百人去統帥他們,李慶安又給他們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賑災志願營。
這兩千名賑災志願者接受的第一個任務,便是看管好其餘落選的近二萬漕工,不准他們鬧事,這近兩萬人得讓他們回家去,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黃昏時的一場宴會了。
……
汴州城南市門口的倚松樓是全城最大、檔次最高的酒肆,嚴重的旱災也波及到了這個酒樓的生意,平時生意都冷冷清清,但今天晚上倚松樓卻格外熱鬧,剛剛抵達汴州的河南道觀察使李慶安包下了整個酒樓,宴請汴州地方官以及一些地方名望賢士,共商抗旱大計。
接到請帖的有一百多人,太守、長史、司馬、各曹參軍,縣令、縣丞、縣尉、主簿等等各級官員二十餘人,然後便是開封縣及陳留縣的大戶豪門八十餘人,這些大戶豪門有的是退仕官員,有的是商人大賈,有的是地主老財,他們大多有勳官在身。
勳官就相當於今天的三八紅旗手,五一勞模之類,也有品階,比如正二品的上柱國,從二品的柱國等,主要是為了表彰普通民眾對國家做出的貢獻,比如納糧多、辦學、為國打仗等等,這是一種榮譽,但中唐後勳官開始氾濫,安史之亂後,朝廷大量徵集民夫,又無錢打賞,便用勳官來湊數,有人捐錢得了個正四品的上輕車都尉,高興得手舞足蹈,他也是正四品的官員了,不料給他趕車的馬車伕苦笑道:“這位爺,我還是個上柱國呢!”
話扯遠了,先回來,這些名望賢達聽說觀察使請自己吃飯,一個個格外重視,從中午便開始準備了,上好的綢緞袍子換了一件又一件,梳洗得乾乾淨淨,帶上紗帽,腳蹬軟底烏靴,腰上再束一條革帶,但也有人隱隱覺得不妙,共商抗旱大計,不會是讓他們出錢吧!
離開宴時間還一個時辰,便有性急的人坐馬車來了,酒宴設在二樓,主人未來之前,暫時還不能上去,大家便在一樓的大廳裡喝茶聊天。
“這位李使君是何許人物?有什麼背景?”一名不太關心時事的大商人問道。
他的無知立刻招來了一片鄙夷的目光。
“姬兄,你也未必太無知了吧!李慶安都不知道嗎?北庭節度使,這次太子黨清洗的第一人。”
“哦!莫非是那個馬球打得極好的安西李神箭?”
“就是他!本來被貶到柳州,又搖身一晃來做河南道觀察使了。”
……
“喂!喂!有傳聞說貴妃娘娘看上了這個李慶安,是真的嗎?”
“噓!小聲點,這可不能亂說。”
……
“趙兄,你說今晚李慶安會不會讓我們交錢?”
“誰知道呢?估計是得出點血了。”
……
眾人議論紛紛,在一樓的一間雅室裡,太守吳清正在和汴宋船行的大東主徐閔之,以及陳留四海船行的大東主陶貴商量著漕工之事。
徐閔之約六十歲,是個乾瘦的小老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