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部分(第3/4 頁)
若不是今天回紇出事,他是絕不會來麟德殿。
“摺子呢?給朕看看。”
魚朝恩連忙將楊國忠的摺子遞上,李隆基開啟摺子,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讓他眼前一陣眩暈,他什麼都看不見,不由惱怒地將摺子扔在案上,“念給朕聽!”
魚朝恩從小得益於高力士的栽培,能讀能寫,正是這個原因,他便一直在御書房內伺候,最終成為高力士後的第一當權宦官,他接過奏摺便念道:“臣昨日接到鴻臚寺轉來回紇上書,驚聞安西軍進攻回紇,臣主中書省竟絲毫不知此事,臣不知聖上是否知曉,但事情危急,臣再陳情聖上,若聖上不知,臣請安西解釋此事,臣以為進攻回紇事小,尚可彌補,但未得聖諭出兵事大,須追究到底……”
在楊國忠的奏摺後,附有回紇可汗的信件,魚朝恩開啟要讀,李隆基卻一擺手,“好了,不要讀了。”
李隆基原以為是回紇大舉南犯,與朔方軍發生了激烈戰鬥,他這才有些緊張,不料只是安西軍攻進回紇,大唐沒有受到什麼損失,這讓他提起的心便放下了。
李隆基大風大浪見得多了,他一聽便知道是邊境發生的小衝突,這是很正常之事,用不著這麼大驚小怪,他便沒有什麼興趣了,至於楊國忠提到追究李慶安擅自出兵,李隆基的興趣也不是很大。
如果是早些天發生此事,或許李隆基會有些惱火,但李慶安很及時地將阿布思人頭送回長安,這件事使李隆基對李慶安的惱火稍稍平息了一點,更重要是吐蕃戰役在即,李隆基不想在這個節骨眼上節外生枝。
李隆基雖然服用春藥把自己弄得元氣大傷,整日裡昏昏庸庸,但在吐蕃戰役之事上他卻毫不含糊,實在是這件事他看得太重,只要能拔掉吐蕃這個百年之患,他連獨孤明月被李慶安拐走之事都忍了,何況唐回邊境衝突這點小事呢?
不過他多少也想知道李慶安為什麼要攻打北庭,而楊國忠的奏摺裡卻隻字不提,只想追究李慶安的罪名,這讓他心中有些不爽。
這時,宦官梁朝義匆匆走進御書房,跪下施禮道:“奴才叩見陛下!”
梁朝義和魚朝恩一樣,也是高力士提拔起來的宦官,以前主要負責李隆基和楊貴妃的飲食,也是個權勢頗大的宦官,但和魚朝恩不同的是,魚朝恩視高力士為眼中釘,但梁朝義卻相反,他依然忠心於高力士,也正是這個原因,高力士在離開李隆基去東宮之前,推薦梁朝義負責聯絡各地監軍,李隆基也看在高力士的面上答應了。
不過還是有一點不同,以前高力士是主管監軍,各地監軍都由他來任命,監軍們也對他負責,權勢很大,而梁朝義僅僅只負責聯絡,沒有任免權。
另外,在親王派實地坐鎮後,監軍的作用也就相應減弱了,李隆基也不是很重視,他只是想到了才會問一問,平時也不聞不問,比如今天,若不是回紇來告狀,李隆基根本就不會知道邊令誠已經發訊息來了。
梁朝義將一本冊子遞給了李隆基,各地監軍發來的基本上都是鴿信,字很小,而且一件事要發幾次才能說清,所以梁朝義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重新整理抄譽,並編號成冊。
李隆基同樣也不接,他仰頭半躺在龍榻上道:“唸吧!”
梁朝義開啟冊子念道:“臣邊令誠叩見吾皇陛下,四月發生了安西瀚海軍越過金山一事,臣已詳細調查清楚,起因是回紇不滿同羅部投奔北庭,率先派兵攻入北庭境內,殺死同羅部一千餘人,此事引發了葛邏祿、同羅和沙陀三部不滿,為自保,三部遂聯合對付回紇,而這時,唐軍邊哨截獲吐蕃信使,得知吐蕃與回紇私有勾結,回紇欲趁安西唐軍南下攻吐蕃、北庭空虛的機會,出兵奪取北庭,從而形成吐回南北夾擊安西北庭之勢,安西節度使李慶安見事情緊急,便借葛邏祿等三部聯合之機,出兵回紇,肅清邊境,在金山以北建立防禦,臣以為李慶安此舉仍然屬於吐蕃戰役一部分,不屬於擅自出兵,特稟報聖上。”
李隆基點了點頭,這才是他想要的報告,條理清楚,事實明確,有理有據,當初同羅部叛唐投奔葛邏祿,他便想到此事可能會引發草原動盪,果然被他猜到了,
既然事情不大,他也不想影響到即將爆發的吐蕃戰役,便將邊令誠的報告往桌上一扔,道:“很好,把這份報告交給東宮,此事就由東宮來處理。”
……
回紇使者賀祿莫達幹在長安等了十天,始終沒有見到大唐皇帝,最後是東宮皇儲接見了他,李豫表達了他對回紇不幸事件的遺憾,但同時他也嚴正指出,是回紇先侵入大唐北庭領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