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部分(第3/4 頁)
退回柏海,以待援軍,相信囊協達贊也不願意唐軍打到邏些去。
達扎路恭左右為難,九曲地區的麥子再過兩個月就熟了,就這麼白白讓給唐軍,他心中著實不甘心,可是不走又不行,他心裡很清楚,五千吐蕃軍無論如何也守不住烏海。
達扎路恭久久眺望著烏海方向,終於,他下定了決定,緩緩對左右下令道:“傳我的命令,二更時分,全軍南撤柏海!”
深夜,二萬吐蕃軍放棄了九曲,向南撤軍了,他們在南方五十里外渡過了黃河,向柏海方向撤退,哥舒翰也下令不準追擊,也不準王難得軍攔截,唐軍隨即佔領洪濟、大漠門地區,盡收九曲部落。
哥舒翰並不著急南下柏海,而是修建城池,調動軍隊,將烏海和九曲連為一片,又下令後勤糧食物資源源不斷運到洪濟城,他隨後拜訪了幾個主要的吐谷渾部落,承諾唐軍將保護他們財產,不會強搶他們的糧食和土地,並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吐谷渾軍,駐守青海以西,這個姿態實際上就是默許吐谷渾人復國。
應該說唐王朝這個策略極其正確,唐軍無法長期駐守高原,而扶持吐谷渾人,就等於在高原上建立了一道屏障,使吐蕃人不能直接威脅到隴右的安全。
唐軍的態度得到了吐谷渾人的擁戴,他們紛紛驅趕吐蕃人,將漢人奴隸交還以示誠心,他們組建自衛軍隊,十幾個部落首領會聚九曲,一致推選前吐谷渾王的弟弟多爾德為吐谷渾新王,哥舒翰派人送吐谷渾新王去長安朝覲李隆基,商量復國之事。
至此,吐蕃戰役的第一步計劃已經達成了,戰略優勢進一步向大唐傾斜,七月初,哥舒翰隨即在烏海一線布兵五萬,等待最後決戰的時機。
……
和東線唐軍進展順利相反,西線之戰卻打得異常慘烈,于闐軍鎮是安西大漠以南最重要的軍事重鎮,拿下於闐鎮,就開啟了安西的南大門,擅長在艱難環境中生存的六千吐蕃軍就可以沿著玉河橫穿圖倫大沙漠,也就是今天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直抵北部兵力空虛的安西各重鎮,因此,對北上道路的爭奪也到了生死搏命的程度。
天剛亮,熱浪便如流火一般席捲了戈壁大地,儘管大地上炙熱焦烤,但低沉的號角聲還是在於闐鎮以西吹響了,黑壓壓的吐蕃騎兵再次出現在地平線上,戰役已經打了三天三夜,雙方各死傷近千人,儘管吐蕃軍幾次要繞過玉闐鎮,但都被唐軍斥候發現,從而被唐軍攔截,事實上,于闐鎮的歸屬已經並不重要,吐蕃軍就算奪下於闐鎮也於事無補,重要的是吐蕃軍要突破唐軍的堵截而北上。
唐軍還有近三千人,在唐將張永慶的率領下列陣在茫茫的戈壁灘上,背後便是黃沙漫漫的大沙漠,約兩裡外便是玉河,河流在驕陽下粼粼發光,由兩條發源於崑崙山的支流彙集而成,一直流向大漠深處,在冬天時會斷流,但在水量豐富的夏季,玉河沒有斷流,橫流過大沙漠,一直注入北方的赤河,它被稱為生命之河,沿著玉河前行便可一直抵達拔煥城。
三千唐軍在戈壁灘上排列成了槍箭陣,即前面是一千弓弩手,而後面是槍騎兵,弓弩手其實也是騎兵,只是他們暫不騎馬,以步兵方式列陣,這樣他們能挽勁弩,射程也更遠,待吐蕃軍殺近時,由後面騎兵迎戰,弓弩手上馬,又成為騎兵。
而吐蕃軍還有四千餘軍隊,兩軍兵力相差不大,吐蕃軍人數略略佔優,但武器上卻是唐軍佔優,尤其是唐軍的弓弩極為犀利,三天的戰鬥,吐蕃損失兩千人,是唐軍的一倍。
吐蕃軍將領叫嘉扎桑吉,他約四十歲,也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將,尤其熟悉安西的地形,這次吐蕃軍為輕裝速行,各自只帶了半個月的乾糧,而穿過大沙漠就至少要半個月時間,而他們在路上已經花了五天,也就是說,他們的乾糧已經不足以支撐他們走出大沙漠,當然他們可以殺馬補充,但就是如此,他們的乾糧也十分緊張了。
如果這兩天他們再衝不過唐軍的防線,或者死傷士兵再超過千人,他們這次北征就將以失敗而告終。
吐蕃軍懼熱不懼寒,異常炎熱的沙漠氣候使他們有些不習慣,只有早晨的片刻時間內能使他們保持旺盛的精力,再過一個時辰,他們將無法忍受大地的炙熱,戰鬥力就會急劇下降。
嘉扎桑吉默默望著遠方的玉河,心中憋足了一口氣,今天無論如何也要衝過去。
“殺!”他大吼一聲,四千多吐蕃騎兵發動了,他們高舉盾牌,戰馬奔騰,捲起滾滾黃沙,殺氣瀰漫戈壁,向唐軍席捲而去。
唐軍嚴陣以待,張永慶嘶啞著聲音令道:“弓弩手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