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部分(第1/4 頁)
碎葉河谷是一座巨大的山谷,最寬處有百餘里,最窄處也有二十餘里,山谷兩邊雪峰林立,高大挺拔的山脈阻擋住了寒流侵襲,使碎葉河谷內格外的溫暖溼潤,有大大小小几十條支流流入碎葉河,豐沛的水源,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碎葉河谷成為了一片廣袤富饒之地。
這裡原來散居著突厥人和突騎施人,大量漢人西遷後,突厥人和突騎施人則定居在賀獵城和凍城一帶,碎葉河谷內便出現了大大小小十幾個漢人定居點,少則千戶,大則數千戶,並有駐軍一萬餘人,連同軍屬也分佈在河谷之中,經過近兩年的發展,城池開始出現,碎葉河谷內成立了五個新縣城,縣城周圍隨處可見大片農田和村莊。
這天中午,李慶安一行千餘人,來到了距離碎葉約八十里的楚河縣境內,楚河縣也是新縣,去年才成立,有人口三千餘戶,在內地也算是中縣了。
他們離縣城還有十里,他們沿著碎葉河的一條支流而行,不遠處是一處低緩的山坡,山坡上種滿了桑樹和茶樹,分佈一片片桑園和茶園,儘管已是冬天,但河谷內十分溫暖,河水並沒有結冰,只是河水很淺,潺潺地流動著,直接可以從河床上淌水而過。
“大將軍看那裡!”
劉晏指著遠處一座掩映在樹林中的高高水車興奮地喊道,一路上的美景使他終於忍不住喃喃地自言自語道:“這裡簡直比關中還要富饒。”
“不光是比關中富饒,這裡還有關中農民做夢也得不到的東西。”
李慶安指著不遠處山坡上大片桑林和水車兩邊的近四百畝的良田,笑道:“這些都是一戶人家所有,這戶人家我還記得,好像是姓魏,我去年來視察過,是河東的一戶流民,一家七口人,來安西的路上老兩口險些在河西餓死,現在他們已經在這裡安居落戶了,小兒子在北庭從軍,跟著崔乾佑,他們是軍戶,在這裡不用繳一文稅錢,也不用上繳糧食,更不會有土地兼併。”
“那如果不是軍戶呢?”劉晏饒有興致地問道。
“如果不是軍戶,那就是三十稅一,頭三年免稅,如果不種田則收戶稅,每年一百文,可如果生了孩子,安西官府還要每月倒貼一貫錢,很不錯吧!”
劉晏怔半天才長嘆道:“這麼好的事情,大將軍怎麼不去中原宣傳呢?大量移民一定會滾滾而來,何愁人力不足?”
“明年吧!明年開春後,我就會收拾程千里,重新打通河西走廊,再次招募移民。”
河邊幾名農民正在修葺溝渠,見有大隊騎兵經過,都放下活路好奇地翹首觀望,李慶安忽然認出了其中一個老者,便催馬上前笑道:“魏老丈,還認識我嗎?”
老者看了李慶安半晌,忽然跪了下來磕頭道:“小人不知大將軍駕臨,有罪啊!”
旁邊幾個農民都嚇得一起跪下,磕頭道:“不知大將軍來臨。”
“大家不用這樣,我只是路過這裡。”
李慶安讓親兵把他們扶起,回頭對士兵們道:“大家就地休息一會兒。”
士兵們紛紛下馬休息,李慶安也翻身下馬,找了塊平整的大石坐了下來,又對站在一旁的劉晏笑道:“劉署令,過來坐一會兒。”
劉晏走過來坐下,這時,一名長得頗為清秀的少女端了一碗水給李慶安,李慶安接過水碗笑道:“魏老丈,我記得這是你孫女吧!去年還是黃毛丫頭,今年就長大了。”
少女臉一紅,躲到祖父的身後,魏老丈坐在一塊石頭上呵呵笑道:“女大十八變,今年她已經十四歲了,準備下個月去碎葉絲織工坊。”
“怎麼?連工坊都能預先找到?”
“前幾天,碎葉幾名官員來招工人,十幾個工坊都在招人,我孫女自己選了絲織工坊。”
這件事李慶安倒不知道,平時也不過問,他不由關心地問道:“那有沒有說給多少工錢?”
魏老丈從懷裡摸出一本文書,遞給了李慶安,“這是契約,我孫女去碎葉工坊做兩年,我們張縣令做保人。”
這種契約就有點像後世的勞動合同,卻不是李慶安的創意,一般而言,中原的工坊招工都要預先簽訂契約,白紙黑字,寫清楚工錢食宿等等,一般是一簽三年,由地保做居間,三方畫押簽字。
只不過碎葉的工坊都是官辦的,統一由匠作署管理,契約也是一樣的標準格式,李慶安親自參與草擬,他非常清楚,劉晏卻是第一次見到這種契約,不由好奇地湊上來。
李慶安有些炫耀似地指著契約上的工錢笑道:“看見沒有,每月十塊銀元,每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