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部分(第3/4 頁)
軍權被榮王李琬掌握,李琬此人我很瞭解他,他絕不是馬重英的對手,一旦劍南軍被擊潰,吐蕃軍將佔領成都,漢人我不擔心,但我擔心羌人,擔心南詔人,擔心他們被馬重英所用,重新組織起一支十萬人的大軍殺回邏些,那時,我們就悔之晚矣。”
說到這,李慶安挺直了腰,傲然道:“至於李亨的關中軍,我從來就沒有把它放在心上過,他們能和我的安西百戰之師抗衡嗎?”
李光弼十分羞愧,他自以為想了一條妙計,卻沒有想到這條計策很可能會弄巧成拙,李慶安說得對,他有十萬安西大軍,根本沒有必要用這種伎倆。
“屬下明白了,但屬下還有點擔心王思禮的軍隊擋不住馬重英。”
“你放心吧!我只是給王思禮一個作戰的機會,實際我並不指望他能擋住吐蕃哀兵,我已派李晟率三萬軍前往西渾山一帶,那裡是馬重英入蜀的必經之路,相信李晟會攔住吐蕃軍東撤。”
……
五月十六日,八萬唐軍主力從飛雲渡過了黃河,直撲吐蕃軍所在的獨山城一帶,正如李慶安的判斷,當十萬安西抵達隴右後,馬重英便知大勢已去,現在他的南北方向和西面都沒有退路了,只有向東撤向劍南西川,從那裡再迂迴繞回邏些,雖然風險很大,但他也只有這一條路了,安西軍他雖然打不過,但劍南軍他未必不行,最好能去南詔,得到南詔的軍隊支援,助他復國。
當馬重英聽到唐軍主力渡河的訊息,他便當即立斷,率軍向東撤離。
從吐蕃軍所在的獨山城到渡過洮水為東進第一階段,這中間有上千裡的路程,只要能抵達洮水東岸的岷州,吐蕃軍的東進戰略轉移便可算成功了大半。
但李慶安為打贏這場唐蕃大戰耗費了大量心力,他甚至不惜萬里奔襲而至,他怎麼可能在這最關鍵的時候翻盤,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吐蕃軍有東逃的可能。
十天後,當吐蕃大軍逃至一條叫絕生谷的峽谷地帶時,馬重英最不願意聽到的一個訊息傳來了,一支不知數量的唐軍扼住了這條狹窄的穀道。
這裡是西渾山的餘脈,四周山勢高峻,延綿數百里,只有這條寬不足三里,長約三十里的穀道可以穿過山脈,若不想從這裡走,他們就得退回去數百里,再繞到黃河上游,從那裡翻越積石山,當然,他們可以從那裡直接回邏些,但是他們糧食已經不足了,而且唐軍追兵已至,唐軍前後夾擊,他們就全完了。
“大帥,我們怎麼辦?”幾名將領都著急問道。
馬重英眉頭皺成一團,他現在不知道唐軍攔截之兵到底有多少,如果人數不多,或許他們能衝過去。
“傳我的命令!大軍傳送進攻,全部壓上,若衝不過去,我就全部死在這裡。”
吐蕃人的金鼓聲大作,轟隆隆地響徹高原,四萬吐蕃大軍背水一戰,四萬大軍鋪天蓋地,喊殺聲如雷,求生的慾望使他們不顧一切向山谷中衝去。
唐軍已經在山谷最窄處修建了工事,這裡谷寬只有一里半,三萬唐軍用巨石砌成了一道簡易的城牆,穀道狹窄,容不下這麼多軍隊同時防禦,李晟便只部署了一萬五千名弓弩手。
城牆距離谷口約十里,震耳欲聾的喊聲在山谷中迴盪,吐蕃軍就彷彿決堤的洪水,呼嘯著,向城牆席捲而來,離他們只有一里了,黑壓壓地遮天蔽日。
唐軍士兵半蹲在防禦工事之後,他們冷靜拉弦上箭,一萬五千把唐弩刷地同時端起,呈三十度斜角指向前方,一萬五千名唐軍弓弩手分為三排,每排相隔約十步。
這只是第一道防禦線,李晟一共佈下了三道防禦線,如果這道防禦線失守,他們將退到三里外的第二道防禦線中。
但作為一名年輕的主將,李晟不到迫不得已,他絕不會後退一步。
兩百步……一百八十步……吐蕃軍越來越近了,甚至已經可以清晰地看見他們猙獰的面容。
一百五十步!李晟手一揮,唐軍頓時萬箭齊發,強勁的箭矢像密不透風的暴雨,直撲吐蕃軍,箭矢射穿了他們的盾牌,射透了他們的盔甲,衝在最前面的數千吐蕃軍頓時響起了一片哀號慘叫之聲,成片成片的吐蕃士兵倒在地上……
第一輪唐軍射完,他們立刻坐下用腳和臂力拉弦上線,唐軍用的是安西弓弩局去年發明的單兵巨弩,有點類似於北宋神宗年間發明的神臂弩,弓長三尺三,弦長兩尺五,並且使用一弩雙矢,射程可達三百步,唐軍的舊弩賣給了拜占庭後,碎葉弩軍便率先換了這種威力巨大的單兵巨弩。
射程三百步,有效殺傷距離二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