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部分(第1/4 頁)
軍隊的調動,將領的配置,他都是深謀遠慮,早就安排好了,連李嗣業都沒有能來參加,怎麼可能隨意答應自己參戰。
荔非元禮不敢再多嘴了,這場戰役,自己鐵定沒有機會,他心中卻暗暗罵道:“他孃的,不給老子機會,老子自己也來開一場戰役。”
這個念頭一起,他竟變得非常渴望像李慶安一樣佈置一場戰役,他渴望自己能插翅飛去信德。
荔非元禮在那裡胡思亂想,李慶安卻繼續道:“這場戰役我想大家都已經看過我的指令了,名稱不變,還是叫做渤海戰役。”
渤海戰役,是李慶安早已有的計劃,早在楊花花帶領渤海郡王大武藝前來拜訪他時,李慶安便萌生了這個想法,登陸渤海國,滅亡安祿山的兩大後臺契丹和奚。
但那時條件還沒有成熟,隨著潞州戰役的勝利,安祿山和史思明已經完全被堵河北境內,而河北道內的民眾大部分已經逃亡殆盡,剩下的一點點人口根本就無力負擔安祿山和史思明的數十萬大軍,還有田秉嗣的六萬軍隊。
從李慶安現在得到的情報來看,安祿山和史思明的軍隊之所以一直堅持到現在沒有崩潰,關鍵是他們有外援,史思明得到回紇的外援,而安祿山得到了奚和契丹的外援。
半個月前,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易縣爆發了一場三十萬人參加的戰役,史思明出兵十六萬,安祿山出兵十四萬,雙方都是傾兵而出,經過三天三夜的大戰,安祿山因騎兵戰馬的草料耗盡而慘敗,這場戰役,安祿山連底褲都輸掉了,幽州被史思明佔領,安祿山率不到七萬殘軍退守平州和營州,和契丹連成一片。
發動渤海戰役的時機成熟了。
李慶安用木杆指著幽州道:“先告訴大家一個訊息,安祿山被史思明擊敗,他的老巢幽州已經丟了,幽州現在是史思明的新家。”
這個訊息令船艙一片譁然,眾人面面相覷,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那麼囂張的燕軍,竟然連老巢都保不住了,荔非元禮介面問道:“請問上將軍,燕軍滅亡了嗎?”
“沒有,他大約還有七萬軍隊左右。”
李慶安將木杆再指向營州道:“安祿山已經退守營州,和契丹及奚人連為一片,現在安祿山初敗,他需要時間整頓敗兵,如果安祿山的軍隊整頓完畢,他必然會和契丹以及奚人連為一體,聯合向渤海國進攻,以獲得他們所急需的人口及糧食,一旦渤海被滅亡,那新羅也在劫難逃,如果渤海國和新羅被滅亡,安祿山就會獲得源源不斷的兵源及糧食,再加上契丹的戰馬,他將重獲生機,假如他再將史思明擊敗,那安祿山的叛亂就有條件向中原擴充套件,我們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
眾人都沉默了,片刻,李抱真問道:“大將軍,那為什麼之前契丹沒有進攻渤海國,而現在他才要攻打呢?”
“李抱真將軍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之前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直到上次渤海王大武藝來長安拜訪我,我才明白其中的緣故。”
李慶安用木杆指著契丹,“其實契丹並不是不想吞掉渤海,而是他沒有這個實力,他和渤海多年來一直有交戰,互有勝負,甚至契丹的實力還要略弱於渤海,契丹曾經想和奚聯合進攻渤海,但他們之間並不互信,所以他們之間難以實現聯合,而同樣,渤海也想滅掉契丹,但渤海又和新羅是世仇,他擔心和契丹發生大戰時,新羅會趁機進攻渤海,使他腹背受敵,就這樣,他們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而現在,當安祿山的退守營州後,就打破這個平衡,他就像一顆釦子,把契丹和奚人聯合起來,再加上安祿山本身的實力,渤海就不是他們的對手了,滅國在即,所以這時候我們必須要出兵救助渤海,同時滅掉契丹和奚人。”
李抱真聽得恍然大悟,他一抱拳,“卑職明白了!”
這時,李慶安的目光又掃了一圈眾人,緩緩道:“其實安祿山和史思明已經成了兩個棋子,下棋者一方是契丹,一方是回紇,這兩個北方強敵都想進佔河北,然後以河北為跳板掠奪中原,否則,契丹和回紇出人出糧,傾其所有支援安祿山和史思明惡鬥,實在是有些得不償失,他們一定有所圖謀,圖謀就是河北道,現在史思明佔據了上風,也就意味著回紇人佔據了河北道,種種亂象,我們不能袖手旁觀,這就是我考慮發動這場渤海戰役的根本原因,以渤海為切入口,開始著手解決北方的問題。”
在李慶安炯炯目光的注視下,眾人一起躬身,“請大將軍下令!”
弄得荔非元禮連忙閃開,心中暗暗抱怨,“他奶奶的,就沒老子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