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他被海瑞罵了,就拿咱們出氣。”但他內心卻不得不承認海瑞說得對。海瑞很快被抓了起來,可是怎麼定他的罪名卻讓審判官員大傷腦筋,翻遍整個《大明律》,也找不出一條關於“臣下罵皇帝”的規定,或許當年朱元璋在制定法律的時候根本就不會想到會有大臣這麼膽大包天,於是,他們只好比照兒子罵父母,定罪為“大不敬”,判決為死刑,把審判結果上報給皇帝。皇帝對大臣一向暴虐,因上書而被他殺死的大臣也不計其數,但他現在卻難以作出決定,遲遲不給批覆。海瑞也因此大難不死,最後在皇帝死後得以出獄。
雖然罵得不留情面,但海瑞對皇帝其實還是抱有希望的。在給皇帝的奏章結尾,他曾說天下治平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此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只要“翻然悔悟”就能做到。但是,對於皇帝來說,即使能悔悟也還是太晚,多年服食“金丹”已經對他的身體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一心修道的皇帝終於“尸解成仙”,功德圓滿了。他的兒子裕王朱載垕即位,是為明穆宗。
明神宗朱翊鈞
小皇帝下令抄“恩師”的家(1)
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五日,病危的穆宗皇帝召集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入宮。此時,皇后陳氏、皇貴妃李氏和十歲的太子朱翊鈞已經在那裡了。穆宗抓住首輔高拱的手臨危託孤,又令司禮監太監馮保宣讀了給太子朱翊鈞的遺詔,以高拱、張居正、高儀為輔政大臣。第二天,隆慶皇帝死於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改元萬曆,是為明神宗。
昭陵明穆宗的遺詔中,囑咐小皇帝“要依三輔臣並司禮監輔導”,但首輔高拱和司禮監馮保的關係卻十分糟糕。高拱決定把馮保趕走,可他自己性格疏略,因為隨口說了一句“十歲的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反而讓馮保抓住了把柄,告訴李太后和皇帝,讓他告老還鄉去了。按照次序,張居正出任首輔,朝中的大權就落在了他手上。
張居正堪稱是明代第一流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間,主持清丈全國土地,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不但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使國庫充盈,饒有餘裕。他又針對官場因循苟且的風氣,推行“考成法”,提高行政效率。此外,還採取了裁減冗吏、整頓學校,加強邊防等一系列措施。在他的大力整頓之下,明朝從武宗開始的衰頹之勢為之一變,開始出現了“中興氣象”。張居正也被明末的人讚譽為“救時宰相”。
張居正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他能取得皇帝絕對的信任是分不開的。小皇帝即位的時候才十歲,作為首輔的張居正不但執掌朝政大事,也負有教育小皇帝的責任,身兼首輔與帝師二職。張居正對於國事殫精竭慮,在教導小皇帝上也是盡職盡責。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都要細細地與皇帝說。小皇帝也非常聰穎,理解力很好。他本是個早慧的孩子,五歲的時候就開始接受正式的教育。他的父親穆宗皇帝一次在宮中騎馬,他看到了就勸諫父皇不要騎馬,恐怕萬一傷了聖體,會使百姓擔心。穆宗皇帝看到這麼小的孩子卻如此懂事,深受感動,從此更加喜愛他了。他小的時候,每次給生母李貴妃請安之後,都要去看望因生病而住在別宮的陳皇后,說:“娘娘寂寞,不可不往。”陳皇后也特別喜歡這個乖巧的孩子,一聽到他踢踢踏踏的腳步聲,就起來迎接,還時常拿出經書,逐段逐句問他,年僅六歲的他無不對答如流。
現在他作了皇帝,又有了張居正這樣的嚴師,自然更加刻苦,學習不斷進步。小皇帝對張居正十分尊敬,稱他為“元輔張先生”。一次張先生偶感腹痛,小皇帝就親手為他調製暖腹的湯藥。這樣親近的師生關係自然也會對張居正在處理朝政上有所幫助。當有人彈劾張居正作威作福,矇蔽人主時,皇帝立刻毫不猶豫地予以嚴懲。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按照禮制,張居正應該回鄉守孝三年,但他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使正在進行的改革中斷,便授意皇帝允許他“奪情”,繼續留在朝中處理政事。明朝計程車大夫一向是把禮制看得很重,紛紛攻擊他“忘親貪位”,皇帝又一次表現出了對張先生的堅決支援,對那些上書之人大力打擊。到了萬曆十年(1582年)春,張先生重病,皇帝更是憂心如焚,除了召名醫、賞金銀、賜珍食之外,甚至為此落淚而吃不下飯。又給他加封“太師”銜,這是文臣中至高無上的官銜,明代從未有人在生前得到這個榮譽。還命令百官齋醮祈禱,以此來為張先生祈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