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下子給皇帝餵了七顆丹藥。皇帝吃了這麼多丹藥,特別亢奮,這天夜裡九成帳裡春光無限,侍立殿外的宮婢終夜都聽得見他和趙合德的嘻笑之聲。但正所謂樂極生悲吧,皇帝早已被掏虛的身體已經經不得這樣的折騰,竟然死在了趙合德身上,真是“精盡人亡”,從此長留這“溫柔鄉”了。想到他爺爺漢宣帝當年對他的期許,這個結局真是一個諷刺。趙合德一看皇帝死了,自知大事不好,為了避免接受審判而供出她和成帝的床闈之事,就自殺身亡了。
皇帝死了,沒有兒子,便立了定陶王劉康的兒子劉欣為帝,是為漢哀帝。這位皇帝的荒唐比起成帝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形容同性戀的典故“斷袖”,就是在說他和寵臣董賢。而王家的權勢雖然暫時受到了打擊,但到底根深蒂固,不久哀帝一死,王家就又迅速地執掌了朝廷大權,到了王莽,乾脆篡漢自立,建立了新朝。
漢靈帝劉宏
管宦官叫爹媽(1)
建寧元年(168年)正月的一天,在百官隆重的迎接儀式下,一輛豪華的青蓋小車載著一個12歲的孩子緩緩地駛入皇宮。這個孩子名叫劉宏,他是解瀆亭侯劉萇的兒子,漢章帝的玄孫,即將成為東漢的第十一個皇帝,這就是漢靈帝。
說起來,漢靈帝能登上皇帝的寶座完全是一個意外的幸運。剛剛死去的漢桓帝沒有兒子。他的竇皇后及其父親竇武,決定在皇族中選一個繼承人。他們看上了劉宏,因為劉宏的曾祖父是河間王劉開,父親解瀆亭侯劉萇與桓帝劉志是堂兄弟,劉宏是桓帝的親堂侄。但這些親戚關係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劉宏年紀小,當時還是個只有12歲的孩子。
原來,從漢章帝開始,東漢的統治就出現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的現象。外戚專權,在西漢就已經很普遍了,最後就是外戚王莽取代了西漢,建立了新朝。因此到了東漢,皇帝們就對外戚掌權很是忌憚,但是,東漢自章帝以下的諸帝都是少年登基,年幼不能理政,只能靠皇太后臨朝稱制,太后自然會想到依靠孃家的人,於是就帶來外戚的專權。可皇帝總會長大的,漢靈帝劉宏不甘心大權一直在外戚手中,而外戚專權卻使得朝中大臣大多擁護他們,皇帝就只能依靠身邊親信的宦官來剪除外戚,其結果就是外戚倒臺,宦官主政。等到下一屆皇帝即位,這樣的迴圈就再來一遍。不論是外戚還是宦官,他們都不是按政府正常途徑選拔官員,一旦掌權,往往結黨營私,橫徵暴斂。於是東漢就在這樣的惡性迴圈中走向滅亡。對於外戚來說,只有皇帝登基的時候年紀很小,太后稱制才名正言順,他們才能得到專權的機會,而東漢諸帝又往往早亡,沒有子嗣,所以他們在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時候都願意選小孩子,以便於控制。12歲的劉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推上皇位的。
漢靈帝雖然登上了皇位,但十幾歲的小孩什麼都不懂,自然得由竇太后執政。竇太后的父親竇武被封為聞喜侯;其子竇機為渭陽侯,位拜侍中;其兄子竇紹為鄠侯,遷步兵校尉;竇靖為西鄉侯,位拜侍中,掌管羽林左騎。竇氏一家權傾朝廷內外,十分顯貴。一輪新的迴圈又開始了。
但是,這時的情況稍稍有了些變化。外戚和宦官相繼專權,把持朝政,朝廷中那些按照“察舉”等正當程式選拔出來的官員,自然十分不滿。此外,東漢朝廷很重視儒學教育,在首都洛陽的太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竟能達到三萬人之多。這些人聚集在京師,干預輿論,影響政治的力量十分可觀,他們和朝中正直計程車大夫聯合在一起,以“清議”為武器,已經成為了獨立於外戚和宦官之外的又一股政治力量。他們對外戚和宦官的抵制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戴,使得皇帝有時也不得不屈從。漢桓帝時,就曾迫於太學生的詣闕請願,不得不把因為得罪宦官而遭受處罰的官員赦免。但宦官們對此豈肯善罷甘休,就誣陷他們結黨謗訕朝廷,惑亂風俗。於是漢桓帝下令逮捕“黨人”,並列出名單公告天下,凡屬“黨人”,一律禁錮終身,不得做官並出遊。這件事就被稱為“黨錮之禍”。只是朝廷雖然把這些人宣佈為罪人,但他們在民間依然有很高威望,連朝廷中的高官,也有不少同情他們的,竇太后的父親竇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竇武雖然也是外戚,但卻和這些清流士大夫關係不錯,曾經在黨錮之禍後為“黨人”請求過赦免。現在靈帝即位,竇太后臨朝,朝廷大權已經在他的手裡了,他就把那些被禁錮的名士又召來做官,並和一向反對宦官的大臣陳蕃聯合起來,打算誅滅宦官。這時,大宦官曹節被封為長安鄉侯,暫時受到壓制,但透過靈帝乳母和太后的身邊宮女,向竇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