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今北京),叫做“永濟渠”;從江都對面的京口到餘杭(今浙江杭州),叫做“江南河”的運河。這四條運河連線起來,就成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當時為了加快工期,便大徵民夫,所用人力無數,據史載,一共動用了五百四十三萬多人。主管修河的是酷吏麻叔謀,強制天下15歲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又從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擔負供應民工的伙食炊事。還派出了五萬名彪形大漢,各執刑杖,作為督促民工勞動的監工。因為勞動負擔很重,監工督責太急,動不動就用棍棒毒打,所以當工程只進行到徐州時,就已經有一百五十萬人因勞累過度而死。據記載東自滎陽,北到河陽,一眼望去,全是載死人的運屍車,恐怖萬狀。而且,這個麻叔謀還有一個可怕的癖好,愛吃人肉,而且專吃小孩兒。因為他長相醜陋,生著滿臉駭人的鬍鬚,所以被人稱為“麻胡”。後來民間嚇唬小孩子就說:“麻胡子來了。”一直到現在有些地方還是這樣。整個大運河的工程前後歷時六年之多,耗費人力財力無數。這大筆的金錢,又轉化為更繁重的租稅。百姓身強體壯的去開掘運河,年老體弱的在家養家餬口都難,還要承擔不斷增加名目的苛捐雜稅,全國怨聲載道。
但這些事情是不會被隋煬帝放在心上的,大業元年八月,他不等運河全部完工,就從洛陽出發,坐龍舟前往揚州。船隊規模浩大。隋煬帝的龍舟高四十五尺,寬五十尺,長二百尺。分為四重,上重為正殿、內殿和東西朝堂,中間二重共計一百六十房,都飾以金玉,雕刻花紋,下重居住宦官和內侍。龍舟有挽船人一千零八十人用青絲大絛繩牽引前進,都穿著錦綵衣袍,號稱“殿腳”。皇后坐的船叫翔螭舟,比龍舟稍小但裝飾相同,用殿腳九百人引進。嬪妃乘坐的是浮景舟,共有九艘,每艘用殿腳二百人。貴人、美人和十六院妃子所乘的船叫漾彩舟,共有三十六艘,每艘殿腳一百人。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華麗大船上千艘,上面坐著宮人,諸王公主,僧尼道士,各國使者,宮廷衛士,總計用殿腳八百多人。這支浩浩蕩蕩的船隊,在運河中航行的時候首尾相接,前後長達二百多里。兩岸又有二十萬騎兵護送,馬蹄雜沓,旌旗蔽空。隋煬帝的龍舟已出發五十多天,隨從的船隻才剛剛離開洛陽。一路上,所過州縣,五百里內都要供奉食物,稱為“獻食”。當地官吏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拍馬屁的好機會,就爭相進獻,多的甚至達到一州數百車,都是水陸珍奇,美味佳餚。這麼多東西,隋煬帝一行哪裡吃得完,就把剩下的統統倒掉。這般靡費,最後卻都要轉嫁到老百姓頭上,雖然隋煬帝假惺惺地免除了揚州五年的賦稅,但他這一番巡遊給當地百姓帶來的困擾,可比那區區幾年賦稅大多了。
到得揚州,皇帝自然要大肆玩樂。他嫌當地的宮室太過軒敞,缺乏逶迤曲折之趣,就在觀音山上建了一座新樓,把國庫裡的銀子花了個精光。此樓佈局別緻,精巧無比。從外面遠望,樓閣參差,軒窗玲瓏,或是斜露出幾曲朱欄,或是掩映著一簾繡幕,裝飾著金銀珠玉,光華奪目,與日影相鬥生輝。等進入門內,只見當中一座正殿,畫棟雕樑,奢靡富麗,卻也尋常。巧妙之處乃在樓上,其中幽房密室,錯雜相間,令人接應不暇。而且萬折千回,前遮後映,重門復戶,巧合迴環,明明是在前軒,幾個轉彎,竟在後院;明明是在外廊,約加環繞,已在內房。步步引入勝境,處處匪夷所思。就連皇帝自己,也差點不知身在何處,東探西望,左顧右盼,累得目眩神迷,不禁讚歎道:“此樓曲折迷離,就是仙人遊在其中,也會迷路。就叫做‘迷樓’吧。”
有了絕妙的“迷樓”,隋煬帝就可以安享揚州的美景和美人了。他在迷樓上設了四副寶帳,分別稱為:散春愁、醉忘歸、夜酣香、延秋月。接著詔選良家女子數千,住在迷樓中,用他那“任意車”來任意和她們取樂。還令畫工繪製男女交合圖數十幅懸在閣中。又鑄了烏銅屏風數十面,把表面磨得如鏡子一般閃亮,環繞在床榻邊。於是隋煬帝在和美人們顛鸞倒鳳之際,身影就纖毫不漏地映在屏風上。他十分高興,覺得這樣的“真容”可比繪畫強多了。不過皇帝日日與諸女周旋,身體慢慢地就有些吃不消了。他對近侍說:“朕還記得登極的時候,十分辛苦卻不瞌睡,只有枕在婦人腿上,才能合目。如今卻一睡下就醒不來,一近女色就疲倦,這是為什麼?”近侍勸他少近聲色,保養身體。說得皇帝連連點頭,第二天在後宮選了一間靜室養身,宮女皆不得進入。可才過了一天,隋煬帝就忿然出來,還說:“像這樣活一千萬歲又有什麼意思呢?”又進迷樓縱情享樂去了。
不過揚州雖然美景怡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