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了一道教令,讓宦官交給李繼岌,讓他先動手殺掉郭崇韜。李繼岌本來心裡明白,說郭崇韜沒有什麼過錯,不能做負心之事。那些宦官們就故意製造事端使郭崇韜得罪李繼岌,然後再進行挑撥,李繼岌畢竟年輕沒有經驗,不由得就站在了他們一邊。第二天以議事為名,把郭崇韜誘來殺掉了。
郭崇韜一死,李存勖又聽信伶人景進的讒言,冤殺了功臣朱友謙一家。大將康延壽打著為郭崇韜和朱友謙復仇的旗號造反,四川大亂。康延壽兵敗身亡之後,四川繼續混戰,這使後唐局勢也陷於混亂之中。此時,鎮守瓦橋關的魏博鎮將士戍守期已滿,回鎮途中經過貝州時,李存勖突然下令不準回鄉,就地駐守。在這種情況下,加上四川戰亂,人心浮動,士兵便發生了譁變,大舉南下攻入魏州。李存勖聞訊忙派人領兵鎮壓,卻一觸即潰。李存勖只得再派素來猜忌的李嗣源率領侍衛軍征討。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也是後唐戰功赫赫的功臣。兵到魏州城下,李嗣源決定第二天攻城,但當天夜裡他率領的軍隊便發生了兵變。將士們進逼李嗣源的大營,李嗣源斥責叛將,兵士們卻說:“皇上對我們士卒絲毫不知體恤,聽說在平定魏州叛亂後,要把我們全部殺死,我們沒有叛心,只不過不想白白送命。我們已經商量好了,和城中軍隊合為一處,擊退各路軍隊後,擁立您和皇上隔河分治,做我們的皇帝。”在譁變將士的脅迫下,李嗣源只好先進了魏州城,後來藉口出城召集各路流散士卒才得以脫身。出了魏州城後,他召集部隊,想回首都向李存勖言明心跡,但手下卻認為無法說明真相:哪裡有在外兵變,軍隊的首領還能毫無干係呢,勸他當機立斷。李嗣源無奈,只好向南進軍。
此時的李存勖可謂是眾叛親離,可他萬萬沒有想到,最後致自己於死地的,竟然是他最為寵愛的伶官。他身邊親兵“從馬直”的首領郭從謙,原來是伶官,藝名郭門高。平時視郭崇韜為叔父,而且又是李存義的養子,郭崇韜和李存義都被李存勖冤殺後,郭從謙恨恨不平,準備復仇。而從馬直在洛陽由於飢寒交迫,一部分想兵變造反,由於洩密而被鎮壓。李存勖在和郭從謙閒談時,就問他為什麼依靠郭崇韜和李存義,為什麼教唆兵士造反。李存勖本來和伶官們玩笑慣了,說這些話也沒有責問的意思。但郭從謙卻以為李存勖有所察覺,心裡更是異常不安,便發動兵變,帶著叛亂計程車兵亂殺亂砍,火燒興教門,趁火勢殺入宮內,京城陷入混戰。亂軍之中李存勖被流箭射中,不久便氣絕身亡。眾人都逃散了,只有一個伶人善友揀了些丟棄的破爛樂器放在李存勖的身上點火焚屍,寵信伶人的李存勖,最後得到這麼一個下場。
後來,李嗣源攻入洛陽,派人從灰燼中找到了李存勖的一些零星屍骨,葬於雍陵。他以“監國”的身份先掌握了政權,得知魏王李繼岌被害於四川,才接受眾大臣的勸進,繼位稱帝,是為後唐明宗。此時,距李存勖建立後唐,佔領中原只有短短的三年。
南唐後主李煜
陰差陽錯李煜登基(1)
南唐後主李煜,生於公元937年七月初七,這一天正是民間的七夕節,又叫做“乞巧”節。而李煜的出生,倒也真是合得上這個“巧”字:在這一年的十月,他的祖父李昪便登基做了皇帝,建立了南唐。他對這個給自己帶來好運的小孫兒也特別喜愛,給他取名“從嘉”,嘉便是美好的意思,希望他以後一切順遂,能給李家王朝帶來好運。
二十四年之後,李從嘉成了南唐的主人,改名為李煜。而此時南唐的國勢,卻大不如以前。李煜登基之初,請群臣宴飲,便有大臣作詞道:“樓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須誇爛漫,已輸了春風一半。”李煜聽罷默然,“桃李”之“李”,自然是隱喻他們李家,“輸了春風一半”則點出了南唐作戰不利,國土日削的事實。
李煜當年李煜的祖父李昪,雖然把國號定為“唐”,以表示是延續唐朝的正統,但他並沒有出兵北伐,統一天下的念頭,只想好好保住這份江南基業就夠了。所以便把愛惜民力,發展經濟放在首位。江南本來富庶,在李昪休養生息,保境睦鄰的政策下,便成了一方遠離戰亂,百姓安居樂業的樂土。可中主李璟繼位後,雖無乃父的雄才大略,卻野心不小,於是輕啟戰端,出兵內亂的楚國和閩國。一時倒也旗開得勝,把南唐的領土大大擴充套件,但善後工作做得不好,惹來內亂紛紛。後周趁此機會出兵南唐,佔領了南唐淮南大片土地,並長驅直入到長江一帶,李璟只好派人向後周世宗柴榮稱臣,去帝號,自稱唐國主,使用後周年號 。他自己害怕戰事再起,就打算把國都由金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