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他們一路露宿在荒野上,缺衣少食,十分可憐,走了兩天,遇到了從涇州方向向綏州進發的唐軍,得到了一些接濟,這些人的處境才多少好了一些。好容易到了涇州城外,城裡也一下子接納不下這麼多人,守將又怕這三萬多人裡混著奸細,就下令閉了城門,讓他們在城外露營。
到了夜裡,涇州城外的荒野上燃起數不清的篝火,歸來的軍民三五成群地圍在火堆邊。北方的春天仍然很冷,在被俘後的那段日子裡,這些人受盡驚嚇和磨難,身子大多十分虛弱,不少人罹患了疾病,到了夜裡到處是呻吟的聲音,情形十分悲慘。
這些難民中有一位名叫常三多的老漢,就是本書開篇時那個刺死猛虎的好漢常令官的父親。他原本是雍州武功縣人氏,武德九年頡利南下時逃荒逃到了綏州,只有一個名叫採磯的外甥女跟著,這次也被胡兵擄了去,九死一生才揀回一條命來,但卻染上了風寒,病得很重,咳嗽得連氣都喘不過來。
沒有藥,採磯只能端來一碗涼水給他鎮咳,他剛喝了一口,又重咳了一聲,血從嘴角流了出來。採磯連忙遞上一隻手帕,幫著他擦去血跡。看外甥女如此盡心盡力地服侍自己,常三多露出感激之色來:“閨女,這幾年舅舅多虧你照應了,有句話,我實在是憋不住了要說出來……”
採磯知道舅舅要說什麼,她自幼和常令官訂了親,武德五年,因為縣裡的張鄉紳要爭常家的地,勾結縣丞,誣良為盜,把常家一家人差不多都打進了死牢,只走了一個常令官。到了冬天,常令官突然從長安帶了幾個東宮的人回到武功,把那縣丞和張鄉紳一夥都抓了起來,給常家的冤案平了反,可這時,常家的幾個兒女都死在獄中,只剩下常三多夫婦被放了出來。當時採磯就打算嫁過去照顧老夫婦倆,但常令官只在家住了三天就突然離開了,這婚事就沒有辦成。常三多和妻子王氏的身子骨都不大好,家裡又沒人照應,採磯看他們可憐就搬到了舅舅家,一是照顧二老,二來也是表明自己為未婚夫守節的志向。沒想到八年過去了,令官卻杳無音信。這八年間,家挪了很多個地方,王氏也病死在路上。常三多便屢次勸說採磯,讓她別再等令官了,一個女娃,沒過門就侍候了公公八年,她做的已經夠多的了!可採磯說什麼也不答應。
這次,採磯仍然和過去一樣,一邊服侍著常三多一邊用話堵他的嘴:“舅舅!你不用說,我都知道,我不會答應的。”常三多嘆了口氣道:“可是,這次舅舅眼看著是要不濟了,你別在一棵樹上吊死了,不然,舅舅這一走,你在這世上就連一個親人都沒有了!舅舅是個硬氣的人,不到路走到盡頭會說出這樣喪氣的話來嗎?你就不要固執了!”採磯倔強地說道:“不,您在,我侍候您,您不在了,我侍候菩薩!反正,我不會對不住令官。”說完,採磯伸手摸了摸身上揹著的一個布包裹,裡頭有一把銀鎖,那是當年定親時,令官送給他的,成了她對未婚夫的惟一念想。
貞觀長歌七 血字(8)
這時,前頭的難民中出現一陣小小的騷動,一隊士兵跑過來排列成崗哨,一個小校提著馬鞭對這些士兵喝道:“快站好了,統軍大人馬上就要來巡視了,都給我精神點,要是出了什麼岔子,看我怎麼收拾你們。”過了一小會兒,幾十個將校簇擁著一個頭戴銅盔的年輕將領走了過來,一個裨將一臉謙恭地跟在他身後說道:“卑職奉將軍之命已經在城外開了三十頂粥棚,三萬從綏州歸來的百姓都得到了安頓。”
銅盔將軍彎腰從地上拾起一隻瓦罐,從裡面倒出些米湯一樣的粥來,臉色一變,斥道:“這就是你們施的粥?”他又望了望四周飢寒交迫的百姓,更加生氣地道:“天當房地當床,這也算是安頓?我是怎麼交代你們的?”裨將身體一哆嗦,應道:“大人,下官也想多給他們一點吃的,可朝廷撥的糧食實在是太少了呀?”
銅盔將軍提起馬鞭指著裨將道:“皇上調了三萬石糧,夠三萬人吃三個月的了,這還少嗎?從明天起,我要看到這些百姓吃飽肚子,有一個沒吃飽,告到我那裡,你們就不要吃飯!至於這住的地方嘛,天一亮就動員百姓搭建草棚,你們也要勻出些帳篷來,總之七天之內,百姓都得找到一個躲避風雨的地方。”裨將不住地點著頭應承道:“是,是,是——”
不遠處一棵樹下,常三多又發出一陣劇烈的咳嗽,採磯一手端水,一手在為老人捶著背。銅盔將軍向他們的方向走了過去,邊走邊對那裨將道:“還有患了病的百姓也要設法多尋些藥來及時醫治。”說著他已經走到常三多跟前,俯下身子問:“老人家,你的身子要緊嗎?”採磯站起身一抬頭,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