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3/4 頁)
誦呢,現在因為久不溫習,可能記不全了。”
“是嗎?你也愛讀《寶刀歌》,這太好了!”張學良喜形於色地說:“霞,看來我們不僅有緣,連志趣也十分相投啊!來,來,讓我們把這首詩再來讀一讀吧。”說到這裡,張學良沉思片刻,便與趙四小姐一起,實際是以他為主地共同吟誦道:“漢家宮闕斜陽裡,五千餘年古國死。一睡沉沉數百年,大家不識做奴恥。憶昔我祖名軒轅,發祥根據在崑崙。闢地黃河及長江,大刀霍霍定中原。痛哭梅山可奈何?帝城荊棘埋銅駝。幾番回首京華望,亡國悲歌淚涕多。北上聯軍八國眾,把我江山又贈送。白鬼西來做警鐘,漢人驚破奴才夢。主人贈我金錯刀,我今得此心雄豪。赤鐵主義當今日,百萬頭顱等一毛。沐日浴月百寶光,輕生七尺何昂藏?誓將死裡求生路,世界和平賴武裝。不觀荊軻作秦客,圖窮匕首見盈尺。殿前一擊雖不中,已奪專制魔王魄。我欲隻手援祖國,奴種流傳遍禹域。心死人人奈爾何?援筆作此《寶刀歌》。寶刀之歌壯肝膽,死國靈魂喚起多。寶刀俠骨孰與儔?平生了了舊恩仇。莫嫌尺鐵非英物,救國奇功賴爾收。願從茲以天地為爐、陰陽為炭兮,鐵聚六洲。鑄造出千柄萬炳寶刀兮,澄清神州。上繼我祖黃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數千數百年國史之奇羞!”②詩一背完,趙四小姐就撫掌稱讚:“啊,好記性!好記性!
背得一字不差,看來這幾年你真用功呀!”
“哪裡,哪裡。”張學良微微一笑,說:“我不過是敬仰這位女中豪傑。她的詩,總是激越昂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而且,她是很有才華的,不光詩寫得好,也善於填詞,她有《鷓鴣天》一闋雲:“祖國沉淪感不禁,閒來海外覓知音。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嗟險阻,嘆飄零,關山萬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③“好詞,這詞填得太好了!”趙四小姐感動地說:“秋瑾是因為起義失敗被滿清政府殺害的,先葬於杭州西湖,因清廷掘塞,改葬湖南。光復後,才又重葬於西湖之濱。據說她的好友徐自華曾寫過一些悼念亡友的好詩,這你還記得嗎?”
“記得。”張學良的記憶力強得驚人,經趙四小姐隨便一提,他竟當場誦唸道:“年年風雨慣悲秋,今歲秋風散盡愁。郢唱一聲天下和,居然光復舊神州。還有:秋風秋雨起戰塵,胡塵吹淨掃妖氛。劇憐革命成功日,立馬吳山少此君。”④由於久不相見,會面後所談的又都是充滿哲理和詩意的話題,所以都由衷地感到格外的親切、溫暖,並從中獲得了有益的啟迪和力量。
……………………
① 趙雲聲:《趙四小姐與張學良將軍》,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88年10月出版。
② 此詩原載何處不詳,現引自許滌新著《百年心聲》一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3月出版。
③ 引自秋瑾詞:《鷓鴣天》,出處同②。
④ 引自秋瑾詩:《悼璿卿》,出處同②。
張學良傳……起看星斗正闌干
起看星斗正闌干
由於日軍節節逼近,國民黨軍隊多抱不抵抗主義,鳳凰山不再是安全之地,特務隊奉命將張學良轉押往貴州修文縣陽明洞,張學良又不得不搬遷了。
貴州修文的陽明洞,在縣城以北的龍崗山,離修文縣城五里,山不算高,卻林木茂盛,風景優美。陽明洞不是人工開掘的,而是一座天然的寬闊明亮的洞穴。有趣的是,這裡面還有些自然形成的石桌,石凳呢。至於名曰陽明洞,那是因為相傳被貶謫的明代思想家、兵部主事王守仁曾在此讀書講學,由於他自稱陽明先生,所以他住過的這個山洞,人們就稱為陽明洞了。
張學良從湘西來到這裡後,就住在陽明洞頂原有的一座木結構樓房裡。那時回國參加抗戰的楊虎城也被捕了,而且就囚禁在息烽的玄天洞。息烽與修文是鄰縣,二人相距不遠,而且是由同一個特務團(原有的特務隊和憲兵仍然不變,這是又增派的籃管軍隊)看管的,但張、楊兩將軍卻都一無所知。
楊虎城將軍原來不是留在西安,一直代替張學良將軍負責那裡的軍事工作嗎?怎麼也被捕並被關押到息烽來了呢?
原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楊虎城和于學忠都受到所謂“撤職留任”的處分(蔣氏的食言,處處可見)。不久,又令楊“出國考察”。楊即於1937年6月29日動身出國。隨行人員除夫人謝葆真、二子拯中外,還有幾個工作人員。七七事變發生後,他曾致電蔣介石要求回國參加抗戰,卻遭拒絕,讓他繼續在國外考察。後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