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土將士浴血殺敵,後方之外交當局仍力謀妥協。
自上海冤獄爆發,世界震驚,舉國痛憤,愛國獲罪,令人髮指。蔣委員長介公受群小包圍,自絕民眾,誤國咎深。學良等涕泣進諫,屢遭重斥。日昨西安學生舉行救國運動,竟唆使警察槍殺愛國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學良等多年袍澤,不忍坐視,因對介公為最後之諍諫,保其安全,促其反省。西北軍民一致主張如下:
(一)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二)停止一切內戰;
(三)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
(四)釋放一切政治犯;
(五)開放民眾愛國運動;
(六)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七)確實遵行總理遺囑;
(八)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以上八項,為我等及西北軍民一致之救國主張,望諸公俯順輿情,開誠採納,為國家開將來一線之生機,滌以往誤國之愆尤。大義當前,不容反顧,只求於救國主張貫徹,有濟於國家,為功為罪,一聽國人之處置。臨電不勝迫切待命之至!
“張學良唸完後又說道:‘這電文下面簽名的已有兄弟和楊虎城先生二人,如各位同意,也在這上面籤個名。’於是馬占山先簽,接著陳誠、朱紹良、蔣百里、于學忠、邵力子、蔣鼎文、衛立煌、陳調元、陳繼承、萬耀煌、何柱國、孫蔚如、王以哲、黃英斌、繆澂流、錢大均等均在通電後面簽了名。
“十五日,張又將西京招待所的一些‘中央’人員遷移到張公館附近的玄風橋、金家巷房屋居住,一切都優待,分送每人一本《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論》等書及撲克等消遣東西。張學良除每天到蔣介石住所談談外,還經常到這裡說說情況,交換意見。
“十六日,張學良對南京的諸人言:‘何敬之派人向華縣、渭南進攻,前線接觸,虎城部隊已有傷亡。我這幾天要到前線指揮,少陪各位。如果他進攻不已,只好請蔣先生及各位轉移其他地方。”陳誠道:‘你這話可向委員長說,請委員長寫信給何敬之,與其他的人說是沒有用的。’蔣百里向張學良建議:‘你可與蔣委員長商議,派蔣銘三(蔣鼎文)到南京去與何敬之商議辦法。’張即表示首肯,轉向蔣介石商議,蔣亦應允。當由蔣百里先生、蔣鼎文分別去見蔣介石,商議派蔣鼎文去南京。”②但張、楊二將軍舉義西安,這振奮人心的訊息卻如平地一聲春雷,也象一個力量很強的衝擊波,很快傳遍全國各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除了國民黨內一些堅持反共和內戰政策的頑固分子大叫討伐、非要向西安興師問罪外,大多數人對西安事變是同情的,支援的。全國各地群眾和愛國團體的函電象雪片般飛來,堅決擁護張、楊八項主張,僅山西、湖南等五省在事變後的三天內拍來的電報就有一千數百封之多。
“不僅人民群眾擁護西安事變,而且舉國風動,義師雲起。國民黨政府裡不少中下層官員或者發表通電,或者率部反正。駐於甘肅省靜遠縣打拉池的胡宗南騎兵團,擊斃團長,全體官兵投奔抗日聯軍。甘肅省慶陽縣,涇川縣、環縣、合水其、鎮原縣、正寧縣和寧縣等縣縣長致電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政委員會,表示:‘督率所屬,保衛治安’,‘健全機構’,‘靜待鈞命’”③
但在南京國民黨政府內,在對待西安事變問題上,卻並不是一致的。當時,南京政府中,主張發兵討伐,認為“不能過於瞻顧蔣公之安全,置國家綱紀於不顧”的雖居多數,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認為這個事件不可訴諸武力,最主要的是,先應弄清事情真相和蔣在陝情況,再定“萬全之策”。由於主戰派居多數,所以仍決定討伐,並任命何應欽為討逆軍總司令,釋出“討伐”,定要“掃蕩叛逆,以靖兇氛”。總之,那些聞變大驚、六神無主、力主大動干戈的大人先生們,聲嘶力竭,大叫大嚷,大有必欲踏平西安、生擒張、楊,方解心頭之恨之勢。其中比較突出的頭面人物,便是戴季陶、何應欽。而當時主戰最堅決、且言詞激烈、舉止反常者則是戴季陶。此公反共、反革命有理論(君不聞,早在二十年代中期,他不是就丟擲所謂《孫文主義哲學基礎》等歪曲三民主義、攻擊共產主義的文章嗎?不是因為由於它帶“理論色彩”,而還被稱為戴季陶主義嗎?)有行動,論其反共歷史之悠久,並不比蔣介石遜色,如今看到自己的密友被扣西安,怎能不惱羞成怒,極力主張進攻呢!為了說服大家支援以武力威脅的辦法來營救蔣氏的決策,他不僅在會議上鼓動,而且也不怕有辱斯文,連磕頭作揖那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