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部分(第2/4 頁)
隨著戰爭規模的持久升級和擴大,蘇聯的戰略重心已經傾向於歐洲方面了,屆時,蘇聯在遠東的兵力部署將會有所減弱,斯大林當然希望張明宇迅速變得強大起來,可以幫助蘇聯人牽制日本人,以保證他們在遠東的安全。
在張明宇大力著手建設海軍造船廠和修理廠的同時, 在華南戰場取得了最終的勝利,華南日軍,除了少部分推向越南和緬甸外,其主力多數被殲滅,至此,全中國就剩下東四省還被日軍佔領著,其餘的國土已經全部收復了。
光復了華南之後,蔣委員長除了加強遠征軍在緬甸的軍力外,也開始著手準備對東四省進行大反攻了。而且這次反攻的計劃中,張明宇的第一方面軍和閻錫山的晉綏軍,以及寧夏青海的馬家軍全部都在反攻的行列中。
其實,蔣委員長這麼做,並不在於,他和張明宇冰釋前嫌了,恰恰相反,他是要接著反攻東北的戰略時機,消耗閻錫山,馬鴻逵,張明宇這些手握重兵且又不怎麼聽話的軍閥的兵力。
可謂是一石二鳥之計。
為此,蔣委員長專門給張明宇、閻錫山等人發去了委任狀和命令電文。
不過張明宇對於蔣委員長的電文連看都沒看,因為反攻東北,對於他來說,是勢在必行,就算蔣委員長不命令自己出兵,自己也會出兵的。
但是,什麼時候出兵,怎麼樣出兵,得有他自己說了算。
而閻錫山和馬鴻逵等人也沒有急於充當炮灰,見到張明宇沒動,他們也就個個按兵不動,處於觀望中。
華北的局勢,難得的安寧了一段時間,不過在這段時間裡,青島和煙臺等地卻是忙翻了天,為了支援建造造船廠和修理廠,張明宇下令第一方面軍全力支援,要人出人,要力出力,要錢出錢。
為了jiāo通方便,在原有津浦鐵路的基礎上,張明宇開始動員數十萬民工和軍人修建一條從青島到太原的鐵路,聽說第一方面軍要修鐵路,晉冀魯三省的百姓聞訊蜂擁而來,搶著要幫助第一方面軍修鐵路。
於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自願民工大軍出現了,在橫跨兩省的這條鐵路線上,不斷增加的民工數量逐漸增加到了上百萬,而且很多百姓還是自帶伙食,不要工錢的。
對於百姓們的熱情,張明宇出了感動之外,就是力所能及的為他們提供一日三餐的熱飯,讓他們都能夠吃好休息好,所幸的是,現在天氣不冷不熱,條件雖然艱苦些,倒也能夠忍受。
ps:今天看到移動有人留言,罵我,說不看,嫌棄更新慢,我也回你一句啊,我每天只能更新五千字,您愛看不看。另外你可能沒媽,要不然,你不會不懂得一點禮貌,張口罵人,有媽的孩子,是不會輕易去罵人的。
第504章 進軍東北!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七月初,經過將近四個月的緊張籌備張明宇在青島港口終於建成了一座造船廠和一個修理廠,以及相配應的大小工廠十多個。
與此同時,青島至太原的青太鐵路也已經接近了尾聲,在這場規模浩大的修建鐵路紅cháo中,晉魯冀三省的上百萬民工和婦女自發的組織起來,幫助第一方面軍修建鐵路。
直線距離七百多公里,總長將近一千公里的鐵路幹線僅用了四個月就幾乎竣工通車,不可謂不是一個鐵路修建史上的奇蹟。
尤其是在中國的工業基礎水平還處於十分落後的情況下,百餘萬官兵風餐露宿,忍饑受餓,肩挑手扛共同創造了這個奇蹟,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奇蹟。
隨著鐵路即將同運,太原的各種物資可以經過鐵路在一天之內就能夠快速的運抵青島,這樣一來,造船廠和修理廠以及各工廠所需的各種材料和物資,就能夠源源不斷的從蘇聯德國等地進口,然後經太原運抵青島。
造船廠正常運轉之後,張明宇開始準備向東四省進軍了,由於此時山東初定,所以張明宇和劉誠等人商量決定,在山東留下正規軍三萬人,另外從各地民兵立即抽調十萬人擴編為正規軍,調防山東各地。
經過這幾個月的生產,加上原來的庫存,新編成的十萬部隊基本上都能夠配齊所需裝備和武器。
經過這次擴軍之後,張明宇的第一方面軍再次增加了三個軍,軍長分別由原第三師第一旅長賴長青,原空降旅副旅長任輝,原第一師第三旅旅長李石三分別擔任這三個軍的軍長。
至此,第一方面軍的正規一線作戰部隊總兵力已經超過了五十萬人,加上民兵和二線防禦部隊,總兵力超過了八十萬。
其中留守鄂爾多斯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