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1/4 頁)
118。“二十世紀的牛頓”
那是1919年11月,英國倫敦皇家學會和天文學會,公佈了兩個天文考察隊在巴西和西非對日全食的觀測結果,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因為,這個結果和德國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計算是一致的,有力地證明了他的相對論的正確。愛因斯坦由此名聲大振,被稱為二十世紀的牛頓。
牛頓的引力學說雖然是個了不起的發現,可他的觀念是靜止的、絕對的,無論空間、時間還是物體、運動,都是相互獨立,沒有聯絡的。愛因斯坦在1905年的研究證明,這些因素是緊密相連的,空間和時間隨著物質的運動而變化,物體的質量也不是一成不變。比如,運動的速度加快,質量也就隨之增加。這就揭示了原子論的奧秘。這個理論叫做狹義相對論。
由於這一成就,愛因斯坦獲得很大榮譽。1911年,他被布拉格大學聘為教授,1913年又當選為普魯士皇家科學院院士。當時他才34歲。他並不滿足,繼續加緊研究,在1915年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根據這個理論,他推斷,光線在引力場中會發生彎曲,這就否定了牛頓的引力學說的普遍意義。所以,當他的理論被證實的時候,他被看作當時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的高尚的情操和正義的立場,更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有93位科學家發表宣言,為德軍發動戰爭辯解,他卻沒有簽字,而是採取了反對戰爭的態度。當德國法西斯上臺的時候,作為猶太人的愛因斯坦被迫遷居美國。
20世紀的科學技術產生了一系列巨大的變革,從宏觀到微觀的許多領域都有了重大突破,使現代社會迅速發展。從電子、放射性元素、基本粒子、量子力學到天體宇宙學、有機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從原子武器到新能源;從無線電、半導體到電子計算機;從飛機、火箭到人造衛星,科學研究和各項技術大大豐富了人類的文明。很多傑出的科學家堅韌不拔,探索真理,作出了卓越貢獻。
出生在紐西蘭的科學家盧瑟福,曾經在放射性現象的研究中做出成績,獲得了諾貝爾獎。後來他又傾心研究起原子結構來。
有人說,原子是不可分的實體,也有人說,原子裡均勻地分佈著電子,像西瓜裡的瓜子一樣。盧瑟福苦苦思索,設計了一種實驗,來揭開原子的秘密。他用一種叫的粒子當子彈去攻擊原子。他想,如果原子是實體,子彈一定穿不過去,如果像西瓜,子彈會直線穿過。他和助手們反覆改制實驗裝置。經過多次試驗,他看到了和想象中不同的現象:絕大部分粒子穿過了原子,也有少量的被彈了回來。這是怎麼回事呢?盧瑟福整日整夜待在實驗室裡,反覆實驗和思考,終於發現了原子的秘密:它有一個原子核,外面有電子圍著它轉。那些被彈回的粒子就是因為碰上了電子核。他繼續實驗下去,在1919年第一次分裂了原子,又在1926年設計了一架原子搗碎機。從這時候起,原子時代開始了。盧瑟福就是揭開原子秘密的先驅。
無數事實證明,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推動力,科學家是人類的精英。
119。不朽的作品
現代的文學和藝術,和科學技術一樣,也有了很大發展,而且呈現出多樣式、多層次的不同風格和傾向。一些新的品種,如電影,更如雨後春筍般的迅速發展起來。
在這一時期,歐美文學有影響的大作品已不像18、19世紀那麼多,但是,一些老的現實主義作家,如法國的羅曼·羅蘭,英國的蕭伯納,美國的德萊塞,還有德國的劇作家布萊希特等人都寫出了一些優秀作品。另外,在各種思想主張的影響下,文學也出現了不少新的派別,像消極反戰的抗議文學,主張精神自由的現代派文學等等,它們的社會效果也各不相同。
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文學上是獨樹一幟的。美國在19世紀出現過馬克·吐溫、傑克·倫敦、歐·亨利等著名作家,在20世紀又有德萊塞(寫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海明威(寫《戰地鐘聲》、斯坦培克(寫《憤怒的葡萄》)等,對世界文學有很大影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月革命以後的蘇聯文學。它以嶄新的無產階級革命內容使文壇氣象一新。高爾基是蘇聯文學的最偉大的代表,阿·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法捷耶夫的《毀滅》、綏拉菲摩維奇的《鐵流》、蕭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還有馬雅可夫斯基的長詩,都是這個時期的名著。
1932年,在蘇聯人中,特別是青年中,流傳著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