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較量之時,各地民眾亦紛紛揭竿而起,頻頻“造反”。
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捻軍(1852—1868) 在咸豐帝出生之前,皖、豫、蘇、魯四省交界處私鹽販子、遊民及貧苦農夫中早就有一種分散的組織,稱為“捻”。咸豐帝上臺時,“捻”子們已十分壯大,多有起事。太平軍的北伐,實為鼓動他們“造反”的樣板。如此暗無天日,不反更待何時!各路“造反”的“捻”子們,匯成了一支支捻軍。1855年秋,豫皖邊地區各捻軍首領在雉河集“會盟”,推出盟主,建立五旗軍制。
1857年,捻軍接受太平天國的封號。此後,他們活躍於淮河南北,不時進擊豫東、蘇北,總兵力超過十萬。直至咸豐帝死後七年方被撲滅。天地會 天地會的淵源比捻軍更早。天地會自己的文獻稱其肇始於康熙年間,而今日曆史學家手中的證據最早為乾隆年間。“反清復明”是他們的旗幟,做起事來全憑著一股“忠義”。其支派甚多,有小刀會、紅錢會、三合會、三點會等名目,內部又自稱“洪門”,在南中國有極大的勢力。太平天國起義時,廣西天地會已經紛起。太平軍入湖南,湖南天地會又大作。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前後,東南沿海的天地會起義進入高潮。其中規模較大的有:
——黃德美等人領導的福建小刀會起義(1853—1854),曾佔領漳州、廈門等地,後退往海上,堅持與清朝對抗。
——林萬清等人領導的福建紅錢會起義(1853—1858),有會眾數萬,曾佔領德化等十餘縣。 ——劉麗川等人領導的上海小刀會起義(1853—1855),有會眾數萬,曾據上海、嘉定等縣城。
——何六、陳開、李文茂領導的廣東天地會起義(1854—1864),有會眾十萬,號稱“紅軍”,圍攻廣州達半年之久,後移師廣西,佔領潯州,改稱“秀京”,建“大成國”,年號“洪德”,控制廣西四十餘州縣。咸豐帝死後三年才被鎮壓下去。
——朱洪英、胡有祿領導的廣西天地會起義(1853—1854),有會眾數萬,轉戰湘桂邊,建“昇平天國”,奉“太平天德”年號。除這幾股較大的外,各地小股起義多到難以統計。以廣西一省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從1851至1868年,見於清朝官書的有組織名號的天地會“反叛”多達175支。�
貴州各民族起義 從1854年起,貴州各族民眾紛起造反,其中最大的有:
——楊鳳等人領導的齋教(白蓮教的一支)起義(1854—1855),有部眾兩萬餘人,據桐梓等地,建立“江漢”政權。
——張秀眉、包大度領導的苗民起義(1855—1872),有部眾數萬,控制了黔東南地區。
——號軍(白蓮教的一支)起義(1855—1868),分紅號、白號、黃號等,各擁兵數萬,控制了黔北地區。
——張凌翔等人領導的回民起義(1858—1868),控制了黔西南地區。
——陶新春等人領導的苗民起義(1860—1867),控制了黔西北地區。整個貴州,除幾個中心城市外,化作一片“造反”的海洋。直至咸豐帝死後十一年方才平定。雲南各民族起義 自1856年起,雲南如同貴州,各族民眾紛紛造反。其中最著名的有:
——杜文秀領導的滇西回民起義(1856—1873),有部眾數萬,稱號“總統兵馬大元帥”,開府大理,佔據二十餘州縣。
——馬德新、馬如龍領導的滇南迴民起義(1856—1862),有部眾數萬,控制滇南地區,並三度進攻省城昆明。
第七章 “造反”、“造反”(6)
——李文學領導的彝民起義(1856—1872),控制了蒙化(今魏山)等十餘州縣。雲南各族人民的“造反”,持續時間很長,直至咸豐帝死後十二年才被鎮壓下去。李永和、藍朝鼎起義(1859—1865) 以煙幫(為鴉片販子護送走私的團體)為基礎在雲南起義,後轉入四川,據州佔縣,兵力最盛時有數十萬,咸豐帝死後四年才告失敗。
所有這些起義,配合太平天國,形成了全國範圍的###。從《清實錄》中來看,關內18行省,已有14省戰火正熾,相對稍顯平靜的直隸、陝西、甘肅、山西,也不時爆發一些較小規模的聚眾抗官事件。“造反”、“造反”,清王朝出現了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混戰局面。僅僅是一個太平天國,就使得咸豐帝心力衰竭,面對這麼多的反叛該施以何策?我們從咸豐帝的眾多諭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