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頁)
李洪濤沒有放棄,他也不能放棄。
在安頓別的難民,或者說是利用別的難民的問題上,他找到了很多的解決辦法。
一是藉此補充甲隊的兵力。他要了二百五十個兵員名額,之前只有七十七個手下,還有一百七十三個空缺。李洪濤在招兵的時候要求極為嚴格,只招收年齡在十八到二十五歲之間,身體健壯,身高在一米六五以上(主要是這些難民的身材都不高),沒有疾病,沒有不良習慣,家裡至少還有一個壯年勞力的男性。因為進甲隊吃糧餉的“門檻”太高,所以八百多難民中,只有五十四人合格。李洪濤將這五十四人全部編入了五個戰鬥排,並且由各排排長負責對其進行訓練。
二是把壯年婦女都組織起來,分擔軍營與難民營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清掃營地,漿洗衣物,準備伙食,照顧老人等等。這樣,所有的兵都可以把精力用在訓練上,而不需要操心日常生活。這也分擔了張玉璇的壓力。李洪濤還派人去買了幾頭種豬、種牛、種羊,幾十只母雞回來,在營地南面開辦了“飼養場”,以保證肉類供應,每名官兵每天還能吃到一個雞蛋。
三是將其他的勞動力——主要就是十六歲到五十歲,未達到參軍要求的男性——都利用了起來。燒磚、制瓦、伐木、燒炭、修繕房屋、整修道路,對授田附近的灌溉水渠進行了修理,甚至還挖了一條渠道,將山裡的一股泉水引到了營地裡,獲得了乾淨的水源。李洪濤沒有給這些勞力發“薪水”,勞動的報酬就是每日三餐,餐餐管飽。
這些都只是針對普通勞動力,另外還有幾個有“手藝”的勞動力得到了特別的利用。
李洪濤為他的醫療班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班長:鍾素珍。此人原本是鄉村赤腳醫生,雖然名字有點女性化,但是醫術還算不錯。
李洪濤還找到了兩個木匠,只是這兩人做不了精細活,只能在搭屋建房方面出點力。還有三個泥瓦匠也被“發掘”了出來。對這些人,李洪濤是必須要開工錢的,畢竟這個時代裡手藝人在哪都受歡迎。
最大的收穫是一個叫鄧頤斐的年輕人。此人被一夥難民所救,歲後與難民一起來到百市集的。據他自己介紹,他是某支小商隊的鏢客,也就是類似於保鏢性質的車伕,同時還是商隊的文書,能識文寫字。對於“文化人”,李洪濤求之若渴,趕緊就將其收入了隊裡,做了第二名連部文書,只是暫時沒有給鄧頤斐安排軍職。
除了勞力之外,還有兩類難民讓李洪濤頭痛,一是老人,二是孩子。
老人還好處理一點,李洪濤儘量讓他們發揮了“餘熱”,照顧孩子,監督工地,管理營地,到山裡拾柴禾,反正都是些輕體力的勞動。
孩子就讓李洪濤有點頭痛了。這個時代,孩子是不受重視的,這讓李洪濤根本無法理解,在他的觀念中,孩子是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的未來。結果,李洪濤力排眾議,頭腦發熱,以每月二兩白銀報酬,從荊縣請了三個教書先生,開了大中小三個班,將三百多名孩子全都送去讀書,並且保證所有孩子都能夠吃飽飯,每天一個雞蛋,保證營養跟上,免得像他們的父輩一樣,落得個後天營養不良的身體。
原本荒涼的百市集一下就紅火了起來。用一個之前在百市集生活了幾十年的“宿老”的話來說:百市集建鎮上百年的歷史中,從來這麼繁榮過。
在繁榮的背後,是更大的負擔。
吃的問題就已經讓李洪濤頭痛不已了。住的問題還好,正在解決之中,按照工程進度,入冬之前,大部分人都能夠住進房舍之中。真正讓李洪濤感到頭痛的還是穿的問題。
新增添了五十六名官兵,李洪濤為他們各定製了兩套秋季軍服。
秋裝的問題還好解決,反正秋天凍不死人,冬裝的問題就有點棘手了。
難民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帶有棉衣棉被,其他的都沒有禦寒的衣被。甲隊官兵更是連一件禦寒的衣背都沒有。
“一件棉衣至少需要一斤棉花,一條棉褲需要八兩棉花,一床棉被至少需要三斤棉花。”蔣晟不在的時候,鄧頤斐成了李洪濤的“財務”助理。“現在甲隊有一百三十五人,按照每人一件棉衣,一條棉褲,一床棉被計算的話,需要六百四十八斤棉花。另外,還有大概六百名難民需要禦寒的衣物,就算不考慮給他們置辦棉被,也需要一千餘斤棉花。算上製作時的損耗,總共需要大概一千八百斤棉花。”
“這要多少錢?”李洪濤悄悄擦了下額頭上的汗水。
鄧頤斐迅速計算了一番,說道:“一擔棉花二十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