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另外六處導彈陣地上的導彈發射車也有一半以上完成了起豎工作。
第四張照片上,有三處導彈陣地上的發射車變換了位置,表明已經發射了導彈。
第五張照片出現在大螢幕上的時候,項鋌輝長出了口氣,擦掉了額頭上上的汗水。
第二輪導彈突擊收效甚大,十三處導彈陣地全被摧毀,至少有七處導彈陣地上的導彈發射車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對付導彈發射陣地,戰術彈道導彈使用的是子母彈頭。
“上校,導彈預警警報。三十一枚‘普里維特-3’升空,目標分別是……”
“發出警報,密切監視所有導彈。”
對於即將到來的打擊,項鋌輝也無能為力。巴基斯坦連防空系統都不完善,更沒有先進的導彈防禦系統。現在只能指望“普里維特-3”型導彈高達一百五十米的圓周誤差,以及運氣。
對付戰術目標,如果導彈的圓周誤差超過一百米,就完全失去了實戰意義。
通訊參謀萬分焦急的聯絡遭到報復性打擊的四處前沿空軍基地的時候,項鋌輝走下了指揮崗位。
結果不會差到哪裡去,至少能向謝里夫交差。
想到穆沙塔不情願的樣子,還有謝里夫的政客嘴臉,項鋌輝覺得留在“雄師”大隊的日子更舒坦,至少他不用勞心費神的應付政客。
十五分鐘後,四處空軍基地發來損傷報告,項鋌輝終於鬆了口氣。
印度導彈的表現仍然不盡人意,或者說,印度使用戰術彈道導彈的戰術有很大的問題。如果集中力量突擊一座,或者兩座空軍基地,效果肯定好得多。
只是,戰爭沒有後悔藥吃。
導彈部隊被打殘之後,除非印度使用作為戰略威脅武器的“烈火”導彈,不然印度空軍只能依靠航空兵。
卷一 沙場礪兵 第21章 一劍封喉
喬戈裡峰東面,邊境線以北五十千米的中國領空。
一架背上頂一隻大圓盤,垂直尾翼上塗著鮮亮的中國空軍標誌的“空警2000”型預警機正在八千五百米的高空翱翔。隨著電子掃描天線以每五秒一週的速度運轉,每隔五秒鐘,十二臺戰術顯示器的下半截圖幕上就會出現密密麻麻的光點,其中一個光點非常的明亮,也非常的醒目。
那是一個“同胞”:印度空軍的A-50I型預警機。
與“空警2000”一樣,印度空軍的A-50I也採用了伊爾-76型運輸機作為雷達載機。不同的是,A-50I配備了以色列為“費爾康”預警機研製的大型相控陣雷達,而不是印度自行研製的雷達。“空警2000”型的固態電子掃描雷達與“費爾康”雷達的效能在伯仲之間,對大型目標的探測距離都超過了五百五十公里,能夠同時探測到數百個目標,並且跟蹤其中數十個目標,為十二架戰鬥機提供戰術引導資訊。兩者也有共同的缺點:對崎嶇地形上空的超低空目標的探測效能不夠理想。
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空警2000”型在機腹安裝了一部大型有源相控陣合成孔徑雷達,專門用來探測超低空飛行的目標,還能用來測繪地形地貌。
相反,缺乏自研能力的印度空軍無法為A-50I提供類似的裝置。
毫無疑問,印度空軍的預警機也發現了北面的“同行”。
只是中國沒有參戰,並且在中國領空活動,印度空軍只能望空興嘆。
同樣的,印度空軍不能阻止中國預警機向巴基斯坦的戰鬥機提供戰術情報。
其實,巴基斯坦空軍也派遣了一架從瑞典採購的“薩伯-2000”型預警機在伊斯蘭堡東面巡邏,跟蹤與監視印度空軍的作戰飛機。問題是,“薩伯-2000”上的“愛立眼”雷達的探測距離僅有可憐的三百千米,“看”不到四百五十千米外的印度預警機。
要想幹掉印度預警機,就得依靠中國空軍提供的戰術情報。只不過,這還不夠。
斯利納加以北,印巴停火線北面,一萬八千米高空,“兀鷲”無人偵察機正以每小時三百二十千米的速度,悠然的翱翔著。
此時,“兀鷲”在同時執行兩個任務。一是充當戰術通訊中轉站,將“空警2000”蒐集到的戰術情報傳送給執行作戰任務的巴基斯坦“雷霆”戰鬥機。二是用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測繪地形,為巴基斯坦戰機提供準確的導航資訊。
西南方向上,四架“雷霆”戰鬥機正在山谷中穿梭前行。
最前面的那架“雷霆”戰鬥機上,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