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4/4 頁)
構成威脅的人,我們明確支援桑托斯,現在他死了,我們的嫌疑最大,明白嗎?”
“可是,我們既沒有能力,也沒有理由這麼做啊。”
“不是有沒有能力和理由,而是拉胡爾·甘地已經死了!”賈培爾在桌子上拍了一巴掌,“無論如何,你要立即查清楚這件事情。我要知道,這起事件到底與我們有沒有關係,有沒有對我們不利的證據。”
韋斯利沒再爭辯,總統說得沒錯。
重點是有沒有對美國不利的證據,如果有,就必須銷燬。
新德里,德里大學東面的一棟寓所內。
如同其他情報人員一樣,馬克裡擁有一個掩護身份——德里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
被電話吵醒後,他立即讓一名最信任的手下去查證情報的真偽。
數十年的情報工作經驗告訴馬克裡,殺死拉胡爾·甘地的並不是巴基斯坦戰機投下的炸彈。巴基斯坦不但沒有理由炸死拉胡爾,反而希望拉胡爾取代桑托斯,從而結束這場戰爭。按照“利益動機”原理,真正的幕後兇手正是住在總理府的桑托斯,還有能夠從中牟利的美國利益集團。
桑托斯讓他提供拉胡爾·甘地的日程安排時,馬克裡就覺得很奇怪。拉胡爾·甘地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情,桑托斯卻如此關心這個“親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嗎?當時,馬克裡留了個心眼。離開總理府後,他沒有立即返回聯合調查局,半路把車停了下來。幾分鐘後,他看到美國情報聯絡官塞拉蒂驅車離開了總理府。沒想到,幾個小時之後,拉胡爾·甘地就被炸死了。
線索全都指向桑托斯與美國利益集團,馬克裡知道,作為知情者,桑托斯不會放過他。
等回話的時候,馬克裡收拾好了行李。
還是外勤特工的時候,馬克裡就準備了十多個護照,幾個假身份,並且在瑞士銀行存了一百五十萬美元的“養老金”。
成為聯合調查局局長的那一天,馬克裡就知道這些東西遲早會派上用場。
看了眼手錶,馬克裡又朝電話機看了一眼。這時,門外傳來了一陣輕微的腳步聲,接著電話就響了起來。
巧合?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