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長春地形條件還不夠具體瞭解,不知地形條件對我是否有利,須得實地偵察後才能看出。因此,我們對此戰局無最後的確定見解。”⒂。
署名“李梁曹楊”⒃的電報”,在比較詳細地分析了守城敵軍的兵力、工事和戰鬥情況後,說:
經過我們仔細反覆的考慮,認為目前作打長春除突破外要在縱深全殲長春守敵,佔領該城的把握不大;如果打得不順利,將付出很大的代價,其結果便我軍有生力量遭受相當的消弱,仍難取得徹底勝利。而且全軍中真能經受激烈巷戰考驗。戰鬥較強的尚不很多。但若有校長的時間付出較大的代價,亦有全殲長春敵之可能。
署名“黃賴黃”⒄的電報*,全文如下:
據俘虜供稱:長春敵軍雖有十一萬人,但持槍作戰者不到七萬人。今日各師首長會議初步研究,無論政治情況。敵之設防與敵我優缺點之比較,勝利把握,較大問題是打的方法問題。必須周到考慮並繼續蒐集材料再研究後詳報。
試打一下,林彪和李天佑有點怯手。倒是黃永勝魄力不減,覺得“勝利把握較大”。而且,他談到了“政治情況”。無形計程車氣對比,無疑是敵情我情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朱德也加入這場大討論。
6月3日,朱德在給軍委的電報中,挺詳細地談了打長春的九點意見⒅,認為“長春還是可能打下的條件多”。
毛澤東在“基本同意”的同時,始終如一地注目著北寧線,再三提醒林彪在打長春的同時,必須做好南下作戰的各項準備工作。
6月中旬,“東總”決定對長春實行“久困長圍”方針。
7月20日,“林羅劉”致電軍委說:最近東北局常委重新討論了行動問題,大家均認為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為好,不宜勉強和被動的攻長春,⒆毛澤東挺高興:瞧,又一個“均”字。
但林彪的“活思想”,並未徹底解決。
你一封,我一封,你來我往,電報大戰。
各持己見,各行己見。毛澤東旗幟鮮明,幾乎每封電報都不離“南下”這個主題。林彪苦思冥想,一個“均”字,又一個“均”字。李天佑和黃永勝等人怎麼想就怎麼講,誰也不迎合誰,朱德更是話如其人。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人。
毛澤東有指示,有批評,有告誡,但絕無強迫命令:“你們如果不同意這些指示,則望你們提出反駁。”⒇林彪有照辦,有反駁,有否決。明知不對毛澤東心思,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
也有妥協,毛澤東同意打長春,是火候未到前的一種妥協。林彪的第二個“均”字,也不無妥協的成份。
誰也不知道毛澤東在口述或起草這些電報時,腦幕上是否問現過當初的“最後一戰”和“保衛馬德里”。誰也不知道林彪敢於違背毛澤東意志,執意堅持打長春時,是否想過那幾封得意之筆的4A電報。我們能夠真真切切看到的,只是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實實往在的民主作風。
一場關於流血的政治的生動活潑的學術大研討,百分之百的民主空氣,絕對的“三不主義”。
遼瀋戰役槍炮未響,毛澤東已經打贏了。
毛澤東最終贏得中國,此為重要註釋之一。
四寸4A電報
——4A電報之四
北寧線上,攻勢凌厲。
遼瀋大戰,箭在弦上。
遼瀋戰役學術大研討,旦以連珠般的4A電報進入高潮,並在高潮處畫了個圓滿的“。”。
林彪仍在猶豫
10月1日,“林羅劉譚”在給各兵團、獨立師、各縱、師、各軍區並報軍委,東北局的電報中,在指出錦州敵軍“戰鬥力不強”,“城內建築物及工事均不甚強”,“但由於錦州是敵之重要戰略基地”,“敵必拚命與我爭奪錦州”後,說:
錦州之戰有根大可能發展為敵我兩軍主力的大決戰,我必須以最大決心拿下錦州並於攻擊錦州遏程中準備打瀋陽出援之敵和長春突圍之敵,利用敵人脫離城市進至分散而無工事的鄉村(每村能容兵力必不多我易打),我各部應按照前電所規定兩條戰術大量殲減敵人,使這一仗錦打援打突圍戰役,或為解放全東北有決定意義的戰役。但這一戰役必然是極其緊張、激烈與連續的作戰,望各部抱定打大仗打惡仗的決心,準確執行命令,不怕傷亡,不怕疲勞,不因傷亡洩氣,不因疲勞偷懶,要準備付出重大代價去爭取這一戰役的全部勝利。(21)
決定和氣魄都夠大的了。
第二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