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1945年4月底,毛澤東在中共七大的結論和關於選舉候補中央委員問題的講話中,反覆說明爭取東北的重要意義:
東北四省①④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和將來的前途看,如果我們把現在的一切根據地都去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末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①⑤。
八字還沒一撇,高瞻遠矚的共產黨人已先得一分。
對於被稱為“窮黨”的中共,那片遙遠的黑土地實在是太有魅力了。但是,此刻對於共產黨還是神秘而陌生的這片土地,若不是它的地理位置的魅力,一切魅力都不成其為魅力。東北靠著蘇聯,兩邊與蒙古接壤,南邊和朝鮮隔江相望,西南是經營了多少年的華北根據地。慣於見縫插針,在三不管境界中尋求生存之所的精明的共產黨人,這回要背靠沙發,兩手搭著扶手,腳下還踏著塊自家的地毯了。
但中共七大戰略方針,仍然是向南發展。
此刻,對於這片富有魅力的黑土地,共產黨人是可望而不可及。
在人類第一顆實戰原子彈蘑菇雲升起後,蘇聯出兵東北,太陽旗就像暴風雨前晾在陽臺上的尿布一樣,從東北到東南亞一古腦兒消失了。
急劇變化了的國內外政冶格局,使東北成為不僅是中國,而且是國際兩大政冶勢力爭奪、角鬥的一個焦點。也使中國共產黨人挺進東北,把東北變成奪取全國的戰略基地,成為可能。
朝氣蓬勃地創造歷史的共產黨人,以鐵的紀律、意志和信念。把種種可能化作鐵的事實。
蘇聯出兵東北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向各中央局、中央分局發出準備進佔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指示。第三天,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一口氣發出七號命令。
與本節直接有關的是第二號命令。
為了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並準備接受日滿偽軍投降,我命令:
一、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二、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
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四、現在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所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總司令 朱德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一日八時①⑥。
8月25日,國民黨中國政府與蘇聯政府簽定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正式公佈。事前對此一無所知的中…共中央,仔細研究了這個條約,當即決定組成145人的幹部團,由林楓率領開赴東北。
5月11日,中央根據山東分局派往東北偵察人員的報告,決定立即從山東抽調4個師挺進東北,“利用目前國民黨及其軍隊尚未到達東北(估計短時間內不能到達)以前的時機,迅速發展我之力量,爭取我在東北之鞏固地位”①⑦*。
9月14日,挺進到瀋陽的冀東16軍分割槽司令員曾克林,和蘇軍特使飛抵延安。楊家嶺會議室一夜燈光,映照政冶局兩個決議:成立以彭真為首的東北中央局,向各中央局發出關於配備100個團的幹部進入東北的指示。指示中重申:“目前我黨在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的、堅決的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黨強大的力量。”①⑧5月17日。在延安主持工作的劉少奇致電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提出“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毛澤東立即回電,表示完全贊同。
5月19日。劉少奇代表中央起草了《關於日前任務和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由“向南發展”到“向北發展”,完成這一舉足輕重的戰略轉移,共產黨人只用了40多天。
“英明”這個在辭典中被註釋為“卓越而明智”的詞,如今很少用了,幾乎看不到了。它不僅有“高大全”味道,還有點犯忌,刺激人。
但在本書故事發生的那個年代,對於共產黨人在窯洞、茅屋、甚至是權避一時的廟宇中,做出的那些大的和比較大的決策,你幾乎都可以不加思索就冠之以“英明”二字。
重慶先失一招
“八·一五”使蔣介石得以重溫“中國王”之夢。
他當然不會忘卻這片豐饒的黑土地,也不會忽略環繞著這隻“雞頭”的幾個國家的姓名,並聯想到多爾袞和張作霖的發跡史,以及愈發被這片土地膨脹了野心的日本帝國。如今,這些是寫在小學地理、歷史課本上的。
可勝利來得太突然,他的400多萬大軍尷尬地窩在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