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4 頁)
⒀中東鐵路原為沙俄所建,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南至大連。1898年動工,1903年全線通車。日俄戰爭後,長春以南段為日本佔據。十月革命後,長春以北段由中蘇合辦,“九。一八”後為日本所佔。
⒁⒂(美)江南著:《蔣經國傳》,139、140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年)。
⒃(美)埃德溫·哈特里奇著:《第四帝國的崛起》,90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82年)。
四、且戰且退
這是最初的內戰,是決定關東命運的舉足輕重的搏戰。
複雜多變的局勢,像局勢那樣多變而又經常互相矛盾的政策,使這段已經刀鏤斧刻寫在了黑土地上的歷史,某些章節至今還放在抽屜裡蒙受灰埃。
最初的結果,是杜聿明的兩個軍6萬多人,把林彪的10多萬人,一路趕出山海關、興城、錦西、錦州、義縣、阜新。後來又增加五個軍,就把林彪趕出四平、長春,一直趕到松花江北。
有些部隊,闖進關東就開始退關東。有時也停下來放一陣槍回頭再跑,直跑到人家不追了,才算站住土八路的鐵腳板。
幾乎所有的關東大中城市名字前面,都曾被冠以“保”字。有的還提出要“像保衛馬德里”那樣的“保”。結果是保什麼丟什麼,丟得喪氣又洩氣。
局勢之嚴峻,有人曾以“有遭遇西路軍危險之可能”比喻之。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勝利,就孕育在這難堪的“丟”與“跑”之中。
第8章:“獨霸東北”
10月19日,中央在給東北局的電報中說:“國民黨已知我黨在東北建立武裝,因此,他急於派軍隊及黨、政人員到東北和我鬥爭。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於錦州、營口、瀋陽之線,次要力量是在莊河、安東之線,然後掌握全東北。⑴”10月23日,又指示東北局:“竭盡全力,霸佔全東北。”⑵王振奎老人聽過高崗作報告:“勾子”(即屁股)靠著蘇聯,只要把臉面前海上陸上幾個口子一堵,東北就是我們的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