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3/4 頁)
五人是為國主。自然不能去戰陣之前近距離觀摩廝殺。所以車的位置停在了軍前距離戰場中線的一處山丘之上,由三萬魏武卒團團護衛。以防公叔的前車再現。當五國諸侯就位,韓國地一萬綠帽騎兵也準備完畢,這便催動戰馬向秦軍弩陣直撲而去。
韓國地處山西東北,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433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雖然以制強弩而聞名,但戰國之時各國都是大勢擴充騎兵,因此韓國也不落人後,以強弩為貨,與魏國燕國置換了大量的戰馬,也建成了一支稍嫌“強大”的騎兵。這些騎兵配上韓國自產自銷地強弓勁矢,其戰力自然不可小視。而且這一次,韓國所出兵馬便是三萬騎兵和兩萬弩手,單從兵種戰力而言,只怕是比燕、齊、趙、楚這四國略強一籌。韓國與秦接壤,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因此對秦國是有領土需求的,自然也想多出力,多分地。
說時話長,卻說這百息不到地功夫,韓軍便以跨過戰場中線,卻是兵分三路向秦軍的弓弩陣地撲去。騎兵進攻,講究的是速度和角度。魏武卒被強弩剿殺地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因此韓軍自然不會再犯這低階錯誤,糾結成一團享受秦軍箭雨洗禮。
而秦軍方面也自然不能再如對付魏武卒一般以享受狂抽猛送地激射快感,在騎將隊將地指揮下原地不動變成了一個圓陣,而原本在陣後的長矛手也從軍列陣隙中手持長矛鑽了出來,站在弓弩手外圍充當人肉盾牆。
韓軍突入八百步,秦軍定風箭射出。此時已經夕陽西下,漫天紅霞點點,卻是恰好西北晚風剛起,正利秦軍。當下秦軍強弩陣中首先呼道:“大風!大風!大風!”
“連環箭陣!十發重箭散射!二十發羽箭交替射擊!準備!”嬴一聲大喝,隊將急忙傳令下去。經過剛才打掃戰場,雖然秦軍所射地重幾乎全數取回,但重新分配之後還是每人短少了五支,眼下秦軍弩手箭囊的備箭只有重箭十五支,普通羽箭三十支。
韓軍突入六百步,不少韓軍已經將背上的鐵胎複合短弓和三支羽箭扣在手裡。此時韓軍強在弓弩,戰法自然效仿戎狄部族,出戰也是先強弓騎射,再短刃拼殺、
五百步,只聽韓軍當中突然傳來幾聲馬嘶,卻是有戰馬失了前蹄跌倒在地。一開始還只是數匹,可剛進入四百步準備全軍加速衝鋒時便見這馬失前蹄的竟然是一批一批的摔倒,再觀左右兩路分頭夾擊的隊伍也是如此。韓軍雖然大惑,可已經衝鋒到這個距離,自然也不可能調轉馬頭後撤,當下便一咬牙齒繼續加速前進。
三百步時,嘣的一聲震天巨響自秦軍箭陣響起,韓軍騎士全部伏低身體準備強闖箭陣,便也在這時不少韓軍騎士卻是怪地發現前方的地面上居然有兩個兩個插在地面,只露出不到半尺來高的木棍。當這些士兵們還在納悶這小木棍作何用處的時候,卻聽見胯下戰馬突然發出一聲悲嘶鳴,接著便覺得眼前的景物一旋,便連人帶馬翻倒在地。
一名韓軍騎士摔得討巧,恰好摔在了一對小木棍的傍邊,就在他被友軍的戰馬踩成肉泥之前,終於看清了這小木棍的玄機:木棍之上纏繞著一根細細的繩狀物,細細看去,面向來路的那面竟然好似開了刃口的刀鋒。
這木樁,正是吳狄改良的絆馬索。只不過,纏繞在木樁上的索子被吳狄換成了手工打製,經過回火淬火處理的鋼絲,並且這鋼絲還是尖頂三角形的,尖頂部分全部都經過了打磨。高速疾馳中的戰馬若是不小心踢中這條絆馬索,下場可就不是跌倒,而是生生被這鋼絲將腳掌給切下來!
兩百步,韓軍終於衝入了射程,可能夠拉弓射擊的卻已經寥寥無幾了。
絆馬索、陷馬坑,僅僅是這兩樣便至少絞殺了一半韓軍騎兵,而兩百步的距離又恰好是秦軍強弩拋射的最大射程,在密集的箭雨洗禮之下,很少有騎兵能衝出這片死亡地帶。因為從這裡一直到秦軍陣前五十步,至少還有一千多個陷落坑和五百多道絆馬索在等著他們,即便讓他們衝入五十步之內,也別忘了秦軍還有一項秘技,那便是突馬槍!
之前吳狄見聯軍派出騎兵便急讓子岸去陣前對話,正是為了拖延時間好做佈置。但時間太過緊急,因此佈置的陷阱並不如在隴西對陣西豲騎兵那般講究套路。並且三千條鋼絲絆馬索今日也是頭次使用,吳狄也不知道實戰效用究竟如何!
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